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滥竽充数现代版校园剧

滥竽充数现代版校园剧

滥竽充数目录[隐藏]

词 目

发 音

释 义

词性

出 处

用 法

示 例

近义词

反义词

灯 谜

典故

评点

作者简介

启示

读后感 词 目

发 音

释 义

词性

出 处

用 法

示 例

近义词

反义词灯 谜典故评点作者简介启示读后感

[编辑本段]词 目

滥竽充数

[编辑本段]发 音

滥(làn) 竽(yú) 充(chōng) 数(shù)

[编辑本段]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请:要求。

南郭:复姓

说:喜欢

廪食:官府供食。廪:官方的粮仓。食:供养,喂养。

以:与。

等:同等

解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者物品以次充好

闵王: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

[编辑本段]词性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

现也有褒义之说(表示谦虚)

[编辑本段]出 处

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编辑本段]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多贬义 。

[编辑本段]示 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编辑本段]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编辑本段]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

[编辑本段]灯 谜

南郭先生吹竽。

造句

1.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

2.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以坏充好)

3.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谦虚)

[编辑本段]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 原文]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⑧数百人等。宣王死,泯王立⑦。好一一听之⑨,处士逃。

[ 注释]

(1)齐宣王——齐国国君

(2)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3)必——一定,必须

(4)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5)说——同“悦”。

(6)廪食(lǐnsh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7)立——继承了王位

(8)以----- 用,拿。

(9)好一一听之------ 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

[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编辑本段]评点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闵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的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闵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报夕。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 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 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 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编辑本段]启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迟早是要败露的。

[编辑本段]读后感

《滥竽充数》讲得是齐宣王喜欢听竽,他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个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欢他,像待遇其他几百人一样对待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齐泯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害怕不会吹竽的事情穿帮,只好逃走了。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其实压根就不会吹竽,他混在三百人里,不学无术,靠蒙骗骗吃骗喝,但他虽能蒙混一时,却无法蒙混一世,最终他因经不住考验而逃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够经受得住考验。

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找到相似的例子。比如在集体朗读课文的时候全班读起来很好,但如果单独叫一个人读,就很有可能有人读得相当不熟练。还有平时的作业,有些人通过抄袭来完成充数,而这类人到考试的时候就会露出马脚。

再说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选拔吹竽乐队成员的,竟然有如此大的漏洞,让南郭先生得以浑水摸鱼这么久而且不被发现。而他自己虽喜好听竽,却一直没有听出南郭先生吹竽的端倪,说明他其实也并不是个音乐的行家,只听热闹不听门道,为满足个人喜好而浪费了许多钱粮,实属昏君。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出现这种人,其实根本什么都不懂,却不懂装懂假装风雅,这也是一种滥竽充数。

而和南郭先生一起吹竽的人也不是没有责任的。既然他们一个个都是高手,那么与他一起表演时必能看出他不会吹竽,除非他们中仍有人在滥竽充数。如果知道了而不上报,那么这就算是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如若拆穿南郭先生,不能保证齐宣王不会命人一一检察,到时候就不知道会揪出多少个“南郭先生”了。而正是这种思想又助长了歪风邪气,让心怀鬼胎之人能够进入乐队。

正因为有了这三方的滥竽充数,才会演绎出这样一个故事。

词典释义

1.pretend to play the Yu (a wind instrument)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number for an orchestra -- to be included in a group just to fill in a vacancy; act as a stopgap; be dragged in to swell the total; fill a post without real qualifications; hold a post without qualifications; just fill up a vacancy; make up a number without active work; pass oneself off as one of the players in an ensemble -- to 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used of incompetent people or inferior goods); put in men who cannot work

寓意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 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