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同纯真、自然主义和明晰相联系。首先,有必要界定"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所表达的含义。从字面上看,"文艺复兴"指的是"复活",《牛津英语词典》将其概念定义为:"古典范式影响下艺术和高雅文化的复兴,起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6世纪末传播至欧洲大部分地区。"
这种趋势发展到达英国的时间稍晚,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英国的文艺复兴发生于16世纪和17世纪。英国戏剧最活跃且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是16世纪80年代末至17世纪20年代,跨越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末期(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
15世纪的意大利历经了艺术和知识的繁荣,许多参与者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场历经中世纪已然衰败的古典艺术和学术得以复兴和重现的运动。古典主义同纯真、自然主义和明晰相联系,而与假想中的中世纪哥特式的残暴与粗野相对立。这种态度通过"再生"(rinascita)或"复活"(rebirth)一词而得以明确。"文艺复兴"一词为意大利艺术家和批评家乔尔乔?瓦萨里[插图]在《艺苑名人传》(The Lives of the Artists,1550)一书中首次提及。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14~1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和雕刻家对古典风格和技术的重新采用。
而"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术语普遍应用于文化史中则来得稍晚,应该在瑞士作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The Civilization ofthe Renaissance in Italy,1860)一书问世之后。布克哈特认为14~16世纪意大利文化的进步依赖于专制王朝统治下各自独立又相互竞争的城邦,各城邦将赞助艺术视作歌颂和提升其权力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艺术家们和专制暴君一样,都力求利己主义的人类意志的"胜利":"专制最大程度确立了暴君或'佣兵队长'们的个性,也滋生出被暴君视为工具而加以保护并利用的人的个性。"布克哈特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诗人、哲学家、艺术家和建筑师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Battista Alberti,1404~1472)为例,他说:"钢铁般的意志是他个性中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所有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物一样,阿尔伯蒂认为,'只要愿意,人可以做到任何事情'。"阿尔伯蒂精通广泛而多样的知识,他本人就是布克哈特所认为的那种"文艺复兴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全能的人)的典型。
研究中世纪的学者时常会愤愤不平,他们发现,在"文艺复兴"的概念之中直接或间接地暗示中世纪是一个充满无知愚昧和原始主义的黑暗时代,这个时代正等待古典学识所散发的光芒带给它光照和进步。他们的不满不无道理。在英国,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一般倾向于认为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6世纪,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几个世纪以来文化的连续性。
事实上,本书第1章也将会对莎士比亚时代以前的戏剧给予关注。女权主义学者对于女性是否也经历了文艺复兴提出疑问:文艺复兴波及的范围是否仅限于受过教育的男性精英群体,还是更为普及?[插图]请留心这个问题,稍后的第8章将研究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相关的性别问题,包括女性演员及作家可以参与其中的程度。
文艺复兴是一个对历史学家而言格外有用的概念,可以将过去划分成容易归纳的部分,事实上这一概念一直以来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某种程度而言,"文艺复兴"是一种追溯式的构建,它可能会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
然而,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都意识到他们正生活在一个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插图]曾嘲笑中世纪哲学和神学领域中复杂难解的学术讨论,例如,在圣母玛利亚的子宫中孕育基督需要多长时间,或是神的化身是否能够呈现为如妇女、燧石或葫芦等任意形态。他抱怨说:"这些问题的争论因百家争鸣而玄之又玄,以致你希望从这些较之迷宫更容易困住人的疑惑中尽快得以解脱。"
和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爵士(SirThomas More,1478~1535)连同他的学术圈子一起,伊拉斯谟自身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冲击那些迂腐的陈旧思想。与此同时,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人对其自身在全世界所处地位的认知岌岌可危。
他们认识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亦有着不同的社会组织及宗教信仰模式。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这一被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和伽利略(1564~1642)的天文发现所证实的事实更加彻底地颠覆了原有的思想。有感于新的发现对人类心灵所产生的影响,约翰?多恩写道:"新哲学质疑一切,火元素被彻底熄灭;失去太阳和地球,没有谁的智慧能够指引他寻找确定的方向。"
对于多恩来说,这种新的有关宇宙的不确定性已经造成了人类社会及精神层面上的剧变:万物崩碎,一统无存;一切甫一替代,所有的关系:王公、国民、圣夫、圣子,皆被忘记;因每个人都心想着成为一只凤凰,不复以前的自己;而只是真正的自己。
这种对碎裂、异化和个人主义的描述以其先见之明预言了人类对于充满怪诞的现代社会的认知。正如今天的世界一样,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变革正给社会和文化造成深远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言,伊拉斯谟被描述成一位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这是另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术语,也需要我们谨慎地加以斟酌。今天我们总是习惯地将人文主义和世俗主义联系起来。例如,英国人文主义学会(theBritish Humanist Association)将其自身定义为这样一个机构:"由在理性和人道基础上追求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的无宗教信仰的人们组成。
我们发扬人文主义,支持和主张无宗教信仰,并且提倡世俗国家。"这里所说的人文主义,并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所指的人文主义,而是指对人文学科的研究,即文学、语言、艺术、哲学、历史等,其核心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著作及艺术为基础的古典学识。此外,对伊拉斯谟和莫尔及其追随者们来说,古典学术复兴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上帝服务。恢复纯粹古典的拉丁语传统,对于突破中世纪经院哲学评论的弊端,进而得以重获与原著最直接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更为重要和必要的是对于《圣经》的翻译。
中世纪教会的《圣经》是15世纪圣杰罗姆(St Jerome)的拉丁语译本,即拉丁文圣经(the Vulgate)。此译本有许多错误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神学思想影响的痕迹所以,1516年伊拉斯谟出版了两部《新约全书》的更为准确的新译本,一部是校对过的希腊原本,另一部是新的拉丁语译本。他的目的是净化和强化基督教精神,然而事实上正是他的译本导致了天主教内部的裂变,推动并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下文将会进一步探讨)。
不过,这是最为鲜明地为"上帝"服务的学术成就,和伊拉斯谟一样,莫尔也对天主教会的弊端多有批评,然而他本人又因严格信奉天主教而闻名于世他也曾迫害那些背离原有的信仰而信奉新教教义的新教徒,并至死反对亨利八世与罗马教会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