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笔记? 许海燕整理
一、了解科判架构
? 先教诫后示法,耳提面命后再直示道理
二、进入科判长文部分
1.教诫部分→示色身大患(总明业因苦果、别显色身之患、结示生灭时速)
A.经句: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
夫业系受身——
夫:发语词
业:是属于过去世所造的善、恶两种业因。业有善业、恶业、无计业。无计不属善恶,不受报,此处不说。
系:缠缚。众生造业,被业力所系缚,引导而来六道轮回里受这个身体。
造业是因,受身是果。依业受果——因为所造的业,或致在六道轮回中堕“三恶道”或得以在人道)
“三恶道”的根源在于“三毒心”即“贪嗔痴”,简要的说:即“贪”心重则堕“饿鬼道”、“瞋”心重则堕“地狱道”、“痴”心重则堕“畜生道”。“三恶道”又名“三途”: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六道轮回”的生死浮沉并没有一个“主宰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就像“木头”会“漂浮”于“水面”,“铁球”会“沉坠”于“水底”一样,并没有一个“主宰者”在主宰着它们的“浮沉”。
业是过去业因,身是现在苦果。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因所牵引,而有现在的身体,叫作业系受身。
未免形累(果)——业系苦相。
累:劳累、累赘。 形:身体、身形。
造业受果,有此报身,免不了被身形所拖累,而有诸苦。
苦: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皆因迷痴凡夫,不了自性真心,而起惑造业。
造了业,就必被业力所系所累,要受生死之苦报。我们来受身、投胎时,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就是由业力牵引着阿赖耶识而来人间受身。
阿赖耶识:阿赖耶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曰“藏”。唯识学说,因为它藏著宇宙万法的‘种子’,宇宙万法都是这些种子变现出来的,所以叫藏识。这句话听起来也许很奇妙,但是请问:我人所经历过的事情,或所吸收的知识,多半都能记忆起来,这些东西究竟记忆在何处?我们称赞别人,说他‘学富五车’、‘胸罗万有’,这五车、万有又藏在身内何处?告诉诸位,所有的经验、知识、五车、万有,都变作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
(百度)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佛四十九年说法从不同面向演说和历朝各代翻译版本等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称为如来藏、本际、涅槃、一切种子识、异熟识、 [1]? 依照各名称的内涵,所指称皆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
人间有情具足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和意根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众生在世间之各种活动,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造作后即由第七末那识的执着性功能送交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之业种,由第七识不断地攀缘,配合外境六尘而不断起意造作新业,同时不断收集新业种,如是循环不已。
阿赖耶识心乃是万法之根本故,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故,乃是含藏着能令人成就佛果自性之唯一心体故,出世间无漏法亦皆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成佛之功德亦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中故。
? 何谓‘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
2、坏苦。那是每当偶尔出现的快乐失去时,所产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诸行无常、不停变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 何谓‘八苦’?
1、生苦。在胎如处牢狱,出胎如钻穴隙,嫩肤一遇空气,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婴儿,无不呱呱大哭一场。
2、老苦。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即是老化的开始。这时生理退化,渐渐眼花耳聋,气虚体弱,动作迟钝,步履蹒跚。
3、病苦。人体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缠绵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5、爱别离苦。生离已凄怆,死别更断肠,以及好景凋逝,财产毁于一旦,凡此种种,都常使世人泪满襟。
6、怨憎会苦。恶的眷属来败家,或时常与仇人见面,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谋不遂,皆令人百般无奈、迷茫、失望,浩叹造化弄人。
8、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著,造作诸业,故人死之后,复须再生。
? 何谓‘无量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
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什么忧患?我有身体。
? 形累的表现:
身体上的痛苦:老、病、死。
心理上的痛苦:贪、嗔、痴(三毒,根本性烦恼)
身为苦本,且没法离开,业道至此。但若要解脱苦果,则可以身为所缘,去通达有无自相,有无自体性。只有找不到自体性(即无自体性),才可看待所遇境界,才可看待痛苦等生命现象。要修善业,修断烦恼,得到涅槃寂灭之乐,才能离苦。这样后世即不堕入三恶道,且无三途之苦。
快乐,不过是痛苦的暂时止行。
PS:有了这样的观念之后,人生想法、知见就与常人不同,就会好好地修福慧,在无常中好好利用身体去修行。
无常、老、病,是佛出现的最重要因缘。
无常:
粗品无常——朝存夕亡
中品无常——人命在呼吸间
细品无常——念念迅速,刹那间
无常分粗无常和细无常,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兴衰苦乐、朝代变换等明显变异是粗无常;一切因缘造作法在当下的一刹那就坏灭的特性是细无常。
? 它们都是让人最痛苦的,所以要修行。要突破这些障碍,让自己可以在心情上打气。所以要有空性见解,无常的见解。
四、祖师告诫我们时光不可空过。
“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指自己的心,除自己之外都是依报。
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正报”指有情的身心;“依报”指身心所依止的国土器物等。
? <丁福宝佛学大词典>:一、依报,又名依果,即世界,国土,房舍,器具等也。诸众生因先业而感之,其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二、正报,又名正果,即五蕴之身也。诸众生各因先业感得此身,是正彼之果报,故名正报。见华严大疏一。
“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指自己的心,除自己之外都是依报。我们依靠生存的环境,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都属于依报,乃至于诸佛菩萨,也是我们的依报。佛家讲的“依正”,此概念必须要清楚、明白。
我们的心正,感应就正;心邪,感应就邪,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现”。外面环境不好、恶劣,是自己的心邪、心恶劣,决不能怪外境。如何改进我们的生活环境?要从心上去改;心正,一切法都正。所以,诸佛菩萨的生活是那么庄严。
? 只有一个实体的“我”,及自己的居所(家)。最大的家是自己的身体,身体没了,再找一个,从这角度上说,“我”是我生的,这一世死了,一定会再去找一个,找到什么抓什么(即引业,井藤)
业:大善、大恶,气氛感应(未知生,焉知死)。生前若喜欢潮湿、黑暗等,就会感应到各种现实环境,死后也一样。死亡投胎如摇彩,转非随意,一定要在活着时好好经营,向往什么死后也一样。所以,孔子讲究五伦十义,敦伦尽分,和合很重要,死后也会去类似环境。
? 赵孟頫画马
约莫1308年至1311年间,赵孟頫应元武宗之命画马,与其佛缘相关的“画马变马”之掌故即便产生。彼时,正值赵孟頫构思《浴马图》之际,他日里观察,夜里思索,后一日午睡竟于梦中也开始想起马来。他夫人管氏见他久睡不醒就到他榻前欲掀帐叫他,谁知蚊帐刚起管氏便大惊失色,高喊出声。赵孟頫因此醒转,问道:“你为何大叫?”管氏答曰:“我在床上不见你,却见匹马。”赵孟頫不明缘由,后得高僧法师开示,知道了“世间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道理,由此开启了佛缘。至于这则掌故的道理,颇同《观无量寿经》中“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想马时,心即是马,心想佛念佛时,心便是佛。
? 身是苦果
? 因有身,苦主才会找上来,受业所系,过去所有的债,在你身上追
? 身亦是苦具
是身体,所以要满足它,一生辛苦努力都为了它,但最终弊坏,因此,生命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可笑的。老、病、死,侍候身体,最终也要灭亡,但依理也是成立的,那怎么办?
人生短暂、无常,一万个理由证明明天会死,今天是最后一天,请问何事是最重要的?因而要去想怎么过,要利用有限宝贵时间,帮助自己脱离老病死循环,抓住觉受,有热情有欲,才会立住,固本,坚持。就不会晏然空过。
身体是过患,亦是修行的最大工具,保养也不保养,如何行?养生也是保养,同样行为,却不同发心,就有着不一样的境界。一是养自己的身体,使其光鲜;另一是保养自己的身体,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既是身体的奴仆,亦是身体的主人,可以支配它。
你要帮助他人脱离老病死的痛苦徃,你自己也须有脱离老病死的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