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琶的拼音读音:tuó pá。
橐琶是指有一种禽鸟形状像猫头鹰,长着人的面孔,只有一只爪子,它常常在冬天出现,在夏天蛰伏,用它的羽毛做衣服可以使人不惧怕打雷。出现在《山海经》的西山经。
橐,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tuó,最早见于甲骨文。“橐”字基本含义为口袋,如:负书担橐;引申含义为橐驼,即“骆驼”。
琶,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pá,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琶”的基本含义为见“琵”;表示为琵琶。琶”,初见于《说文》中,篆书珡表意,其形像琴弦、琴柱和琴面;巴琶表声,巴有脸颊义,表示琵琶的形体似脸颊。本义是琵琶,一种拨弦乐器。“琶”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西山经-橐琶
原文西七十里,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蜚,(原字为上非下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注释
曰上脱“名”字。橐蜚,音tuó fèi。
译文
橐蜚长在榆次山,这种鸟像猫头鹰,有人一样的脸,只有一只脚;冬天活动夏天蛰睡,特别是人们佩戴它的羽毛可以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