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既”“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的中文解 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旡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五笔86:VCAQ 五笔98:VAQN 仓颉:AIMVU 笔 顺编号:511541535 四角号码:717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E2 基本字义1. 动作已经完了:~往不咎。
~而。2. 已经:~ 成事实。
~定。3.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快又好。
详细字义 〈动〉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本义:吃 罢,吃过)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
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不拜既爵。
——《义礼·乡饮酒礼》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4. 完 毕;完了 [plete;end] 既而曰。
——《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 毕也。”
既者,尽 也。有继之辞也。
——《谷梁传》既月。——《虞书》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左传·宣公十二年》薮泽肆既。 ——《国语·周语》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
——《庄子·应帝王》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
意指万事皆 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 年) 〈副〉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既克。
——《左传·庄公十年》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加冠。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入 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 右者。——《聊斋志异·促织》既泣之三日。
——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2. 又 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
——《盐铁论·毁学》 1. 常 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 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2. 又 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
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 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常用词组1. 既成事实 jìchéng shìshí [fait acpli;acplished fact] 已完成的、并且推定是不可改变的 事2. 既定 jìdìng [antecedent;established;fixed;set] 已定的,已为前提的 既定 方针3. 既而 jì'ér [soon;after a while;afterwards;later;subsequently] 不 久,一会儿,副词。
指上件事情发生 后不久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既而得某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既而 胡即放。—— 清· 梁启超《谭嗣 同传》4. 既来之,则安之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since we are here,we may as well stay and make the best of it;now that we have e,let us stay and take the rough with the *** ooth;now you are here,you'd better stay;since this is so,it's better to accept it and enjoy it] 既已来此,那 就随安于此 他果然既来 之,则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则资之深。
——《儿女英雄传》5. 既然 jìrán [now that;as;since] 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然 他已经好些,他就可以回学校去了6. 既是 jìshì [since;now that] 既然 是 既是干不成,就算 了吧7. 既往 jìwǎng(1) [past]∶ 以前 既往之事(2) [bygones]∶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既往 不究8. 既往不咎 jìwǎng-bùjiù [let bygones be bygones;do not censure *** . for his past misdeeds;do not go into past misdeeds] 不追究已经过去的错误 既往不咎,立功赎罪9. 既有 今日,何必当初 jì yǒu jīnrì,hébì dāngchū [if there must be today,then why should there have been other days;if I had known it would e to this,I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if it has to be like this now,it's a pity it was even like that in the beginning] 既然有今日的如此结果,何必在当初那么做。用以感慨现今的不如意,而 深悔过去的错误 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红楼梦》即的中文解 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卩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五笔86:VCBH 五笔98:VBH 仓颉:AISL 笔顺 编号:5115452 四角号码:777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373 基本字义1. 就是:知识~力量。2. 当时或当 地:~日。
~刻。~席。
~景。在~。
~兴(xìng )。3. 就,便:黎明~起。
4. 假如,倘若:~使。~便(biàn )。
~或。~令。
5. 靠近: 不~不离。6. 到,开始从事:~位。
详细字义 〈动〉1. (会 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 对食器(皀)会意。
本义:走近去吃东西)2. 。
2.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1.正确。与“非”相对。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3.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韩愈《马说》
4.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代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唯才是举。——陈寿《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
6.是,表判断(同现代汉语)
此必是豫让也。——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7.凡是
是药皆谙性。——贾岛《送孙逸人》
3.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4. 彼时即是君尔文言文的意思龙山寺观世音灵签,第五首,中平。
一锄掘地要求泉,努力求之得最先;
无意俄然遇知己,相逢携手上青天。
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
解:望中心事,今可方求,百事营谋,立地堪求,此签掘土求泉之象,凡事劳心成就。
以下为解签
参考资料:
〖新版龙山寺观世音灵签之圣意〗
交易:好。婚姻:合。求财:有。自身:安。家宅:祈福。
六畜:损。田蚕:宜早种。寻人:见。行人:迟。六甲:安。
山坟:吉。讼词:早和。疾病:祭星。失物:不见。移徒:迁好吉。
〖四句浅释〗
想要靠一支锄头挖得泉水,必定要非常努力才有可能得到;积极努力奋斗,在无意间遇到了伙伴知己,互相帮助合作,必定可以成功,携手***创前程。
〖签意〗
一锄掘地妥求泉水,此象则表征君之运途,是凡事谋略之后,劳心方有成就者也,努力向前必有化凶为吉之时。自励奋斗,偶然遇知己,彼时即是君尔,得贵人之刻,在伊人扶持下,必能上青天矣。
〖签解〗
此签有“休戚相关”之意。意味当事人,推诚相与。有些人为了打响自己的招牌,不惜砸下重金投资,或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宁可大量对外延揽人才。却不知许多人才或资源也许近在眼前,却被忽视而浑然不觉。须知要巩固长久的名声不坠,还是必须一步一脚印、从自身做起。无论士农工商,如能以身作则、不耻下问,对自己身边的人谦恭有礼、善待有佳,给予优渥良好的福利,让其无后顾之忧,自然会吸引更优秀更杰出的人才慕名而来。凡事只要稳扎稳打、用心经营,相信无须劳心费力,自然有口皆碑,声名远播。
〖签诗故事〗
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
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儿子,名子叫平。当子之即位后的第三年,燕国发生内乱,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联合,准备推翻子之,结果失败了;将军市被奋战而死,太子平逃到无终山避难。燕国人民虽然痛恨子之,但看到齐派兵入侵,有意消灭燕国,众心不服,乃到无终山找回太子平,奉为国君,这就是燕昭王。当时燕国各地已投降齐国的人,全部叛齐,齐将不能阻止,只好领兵回国。燕昭王即位后,以郭隗为相国,返回燕都,修理宗庙,立志报仇。昭王谦恭自己,准备许多钱财,要招求天下的贤士。昭王对相郭隗说:“我国遭受的耻辱,我日夜记在心头,如果能找到有贤德的人,可以***图报复,我愿意尊他为老师。请您帮我找这样的人吧!”郭隗回答说:“我说一个故事给你听吧!从前有一个国君,拿了千两黄金给他的仆人,叫他的仆人去买千里马。这个仆人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围着一匹死马叹息,就问其中缘故,原来这匹死马活的时候日行千里。仆人就花了五百金,买了马骨回来。这个国君大怒,但是仆人说,花了五百金买千里马的骸骨是奇事,人将竞传,死马都得到这么多钱,何况活马。果然不多久,这个国君就买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对昭王说:‘你要招纳贤士,就以我当马骨吧!那样比我有才干的,谁不到燕国来呢?’于是昭王奉郭隗为师,北面听教,极其恭敬。又在易水河畔,筑高台,以招四方贤士,名为招贤台。天下的人都知道昭王好士,许多贤士都纷纷投奔,燕国也就一天一天强大起来了。
5. 文言文中“是”有哪些意思〈名词〉
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国事,治国的大政大策。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代词〉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2)代指: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形容词〉
(1)直、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2)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动词〉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3)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4)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类似现代语言中是的意思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副词〉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连词>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助词〉
古汉语结构助词,一般用于成语中,辅助动词宾语前置,通常与“唯”联合使用(有例外)。如: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
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唯利是图。——晋·葛洪《抱朴子》
是我从《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和网上找到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