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的解释如下
1、曲(拼音:qū、q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曲尺,一说像某种养蚕器具。曲的基本义为弯曲,与“直”相对。读qū。又引申指不合理、不正直。“曲”也作名词用,指弯曲的地方。引申指局部、不全。“曲”又常指乡村曲折隐僻之处。乐曲的声音有高有低,歌曲、乐曲是曲折的引申义,此义读qǔ。“曲”又是“曲”的简化字,“曲(qū)”指一种能引起发酵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做酱,简化后写作“曲”?
2、关于“曲”所模拟的器具,一种解释是曲尺,金文上面的线条表示刻度。曲尺是弯折的,所以“曲”表示弯曲。 另一种解释是养蚕的器具。《说文》这样解释:“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说,曲,蚕薄也。”这里的“薄”是指蚕帘,是养蚕的用具,像席子或筛子,用苇、竹编成,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箔”。许慎的解释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模拟器曲受物之形,但未释出具体为何器物;二是蚕薄,即蚕箔,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其实,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蚕箔本身就是曲器之一。
3、“曲”可以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弯曲”,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用作名词,意思是“弯曲的地方”,如唐代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从“弯曲的地方”很容易就联想到偏僻,由此“曲”又引申指“偏僻的地方”“角落”。如《庄子·天下》:“虽然,不该不编,一曲之士也。”成玄英疏:“偏僻之士。”汉以后,人们把从住宅到巷之间的偏僻支巷称为“曲”。如唐代蒋防《霍小玉传》:“住在胜业坊古寺曲。”人们还把妓院称为“曲”,大概是因为妓院多设于里坊小巷。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林氏》:“咸不以为丑,爱恋逾于平昔,由巷之游,从此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