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是满语为主,清朝中期是满汉同时使用,但后期,就以汉语为主,满语逐渐弃用。
在清朝的时候,满语亦称“清语”,被定为“国语”。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
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折繁多,远超过单独的汉文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折,康熙雍正两朝满汉合璧类奏折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使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清末,只有京师的某些下层满族还在使用满语,时至辛亥革命以后,满语才逐渐消失。
扩展资料:
因为满语到后面逐渐被清廷皇室弃用,大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就承认自己的满语很差。根据历史视频,溥仪一口标准的“北京话”。
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说“我的学业造诣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良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由于大臣们向皇帝存候,皇帝必需用满语说“伊立(起来)”。
解放后,大学者郭沫若想研究清朝的历史文化,就找到了溥仪问他会不会满语满文,想让他帮自己翻译一些资料,溥仪很尴尬的表示自己不会。
但是,王庆祥先生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对溥仪的研究很深,根据他的分析,溥仪的满文水平绝对不差,甚至可以阅读满文著作,那么为什么溥仪明明会满语却不承认呢?
这其实和民国排满的大环境有关,民国一开始是举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革命的,民国建立后整个社会“排满”气氛浓烈,当时很多各地旗人都纷纷隐瞒自己的满族身份,改姓氏,改服饰,很多会满语的家庭也绝不教育自己后代满语,怕身份暴露。
一直到建国后,民族平等,很多隐匿的旗人才恢复了满族身份,但是满语基本也丢的差不多了。
百度百科——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