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古代百越是指哪里? 古代粤、越通用,越即粤。也叫“百粤”、“诸越”。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 。
中国古代,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
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虽然在今天已经找不到一个名字叫做“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过,百越文化事实上却透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习俗)里面留下了种种痕迹。
问题二:百越之地具 *** 置 百越之地是指广东 广西 福建和越南的地域,越南就不在这说啦,百越之地的广东和福建经济发达,已经走在国内前列,而广西却非常落后,是跟广西的民族文化和素质有很大相关的。
问题三:秦代以前的广东是越族人聚居的地区,被称作百越之地 秦代以前,广东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史书称他们为“百越”,因为越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族群,而是由许多小族群组成的,分支极多,系统复杂,分布在 *** 粤一带,故有“百越”之称。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智慧一点也不比中原人差,公元前214年那场南北战争中,曾经把秦始皇派来攻打岭南的“王师”,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主帅屠睢的脑袋也被他们砍了下来。
当然,以秦王朝当时的实力,最终还是把岭南征服了。秦始皇勒令南征的军队都在当地安家落户,开边殖民,誓要把中原的政教风化推广到这片荒芜之地上。
这是历史上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最早进入岭南的新移民,自然占尽先机,在最肥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安营扎寨,他们就是广府人的祖先。
赵佗始建南越国
赵佗建立南越国时,由于推行“百越和集”政策,土著越人的命运比美洲的印地安人好得多,他们不仅没有被赶出家园,相反,在南越国拥有相当大的权势。史书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土著越人,很可能就是吕嘉。他从辅助赵佗开始,三朝为相,位极人臣。吕氏宗族全都与王室联姻通婚,男子尽娶王侯之女,女子尽嫁王侯宗室,可谓权倾朝野。他们的子女,实际上都是中原人与土著越人的混血儿。
赵佗是广东历史上一位伟大人物,把他奉为岭南的“人文始祖”,亦不为过。他统治南越国长达60年,即使中原史官也不得不承认他“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但如果说他是在河北出生的,不能算土著越人的话,那么,他的子女都在南越出生,再也没有回北方定居,可以算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了。赵佗死后,由长孙太子赵胡继位,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广东人称王。
1983年,人们在广州象岗发现了赵胡的墓葬。墓中出土文物品类繁多,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汉墓。古墓原址现已兴建博物馆,正门***用了1300多块红砂岩砌筑成高大的石墙。左右是两幅巨型浮雕,两个身高8米的男女越人,头顶日月、赤足踏蛇,凛然有如守护神―――广东越族先人的形象,大约就是如此的吧。
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鼎足而立
公元716年,大庾山梅关驿道被打通。从此,越梅岭,下浈水,便成为北方入粤的主要线路。唐五代时期,北方干戈云扰,大地烽火,中原人纷纷南逃避难。一部分从梅岭进入南雄,在珠玑巷栖身。这里就成了一个中转站,大批移民经由这里再散往广东各地;另一部分则从福建进入粤东,在潮汕平原落地生根,逐渐形成广东第二大族群―――潮汕人。
百姓门口百家姓。我们从珠玑巷的各姓族谱中,可以追寻出这些北方移民的根,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北、甘肃、安徽等不同地方。他们对修族谱是非常重视的,希望子子孙孙都记住自己的根。我们知道,全国姓氏排列的前五位,乃“张王李赵遍地刘”,而在广东则是“陈李黄何张,欧周胡马梁”。据2000年4月的调查,仅罗定市一地,就有508个姓,大部分姓氏的来源,都可以追溯到珠玑巷。
最后迁入广东的是客家人,他们是在“靖康耻,犹未雪”的南宋末和“忽必烈吞金灭宋”的元代初,才大规模南下,珠三角和潮汕平原早已被先到者占据,只好在粤东北山区落脚。客家人常常自称“无处为家,天下为家”。这句话既可理解为鼓励族人四海漂泊,也可理解为鼓励族人在客乡落地生根。而我相信是后者。
凡历朝衰乱之秋,亡国之际,像两晋五胡十六国、安史之乱、残唐五代、宋末、南宋末、明末、天下土崩瓦解,便会有大批难民,扶老携幼,杖履相随,从北方逃亡广东,其中不少是中原的豪门大族、宿学旧儒。广府、潮汕、客家这三大族群,鼎足而立,构成了广东人的主要成分。
不少客家人的门口,至今依然贴着“河南世泽,渭水家声”之类的对联。这让我想起海丰县,也有很......>>
问题四:为什么越国不去占领百越之地? 百越之地有两个定义,一个是长江以南,非中原人的地区都叫百越之地,还有就是长江下游以南到海边这一块,越国不是不想占,而是他没空占,越国地盘不大,人口不算太多,在古代没有人,占了下来开发不出来还是没什么用,还不如去占领开发成熟的区域,当时越国和楚国争霸就是为了长江流域几个城池,还有百越之地经过几次中原南迁避祸才发展的,但是都是倾一统中原的国家力量来办的,秦时赵佗,申屠初次进入,汉唐时大开发,五胡乱华时又一次大规模迁移,这个地区到了南宋完蛋才算完成开发成为成熟地区
问题五:中国古代的百越之地为什么不适合北人居住 当时南方农耕文明未普及,由于是丘陵地带,山林众多,原始森林也多,野兽纵横不说,最重要的是瘴气,也就是在湿热条件下,数万年来植物腐化形成的甲烷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使不习惯的人生病死亡,所以北人谈之色变。
问题六: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是什么用法 南 向南,名词做动词。向南占领百越等地,设为桂林郡、象郡。――――新华词典
个人认为向南应该是副词 修饰取,其实取才是动词。
问题七:天行九歌百越之地是什么地方 长江以南,皆为百越。中国长江往南的地方古代人就叫百越,简称百越之地,古代南称越,名为百越
问题八: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出自哪里? 南 向南,名词做动词。向南占领百越等地,设为桂林郡、象郡。――――新华词典
个人认为向南应该是副词 修饰取,其实取才是动词。
问题九:百越,百越民族主要有哪些文化特征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相关信息分布的区域有哪些?test(拒绝)深圳土地面积有多大?美国时间与中国时间差是多少吖?我大概什......北乌头的资源分布有哪些?草乌头的产地中哪里的产量最多?谁推荐一本关于地理的书呢?适合六年级的......什么是蛛网膜?蕈的作用有哪些?水毛射是什么气候与疾病有什么联系吗?脑血栓形成的基本病因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马方综合症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 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 起源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王东 2003,3)。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