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博物馆,全国独一家。冯斌作文博物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它位于苏州角直古镇南市下塘街15号,角直曾是一代语文宗师叶圣陶从事教育的地方,苏州少年文学院冯斌崇敬叶老,因此他就选定这个地方建立博物馆,为的是追随叶老的教育思想,延续叶老的教育实践。就在叶老当年教书经常走过的那条街上,作文博物馆诞生了,门口有一块别致的牌子指向博物馆的大门。
这是一座二层楼的老房子,一块用大红绸缎扎着的匾悬挂在门头上,上面是用丰子恺的字体书写着“作文茶楼”四个金色大字,下方有四个大红灯笼,随风飘荡。入门右手边是一张小竹船,上面错落有致的摆放着一些书籍。左手是纪念品的零售点。纪念品也很有特色,有许多线装的小人书,和清新淡雅的信笺、明信片等。只要你愿意,现在填写一张明信片,投入房间角落的古老的邮筒中,下午三时便会有邮差来收,投递到天涯海角去。抬眼处最醒目的是一本硕大的镶嵌在墙体内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印象深刻。
然后进入一个过道,过道两旁的地上,用玻璃铺着的下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令人想象“书河”的流淌。而一边的墙上是苏州各中小学校大门的照片(好好地找寻了一些,发现了我们小学照片),以及解放前后的一些毕业证书,而另一边的玻璃墙上,则是作文博物馆开馆以来的小故事,如《金铃》摄制组在馆内拍摄的故事;冯斌与舒乙相见的故事等等。三四米长的过道,竟让人跨越了几十年的时空。
走完过道,便是“小荷作文书店”,据介绍这是仿照鲁迅先生当年经常光顾的书店——内山书店的外形,门两旁的厨窗里则陈列着珍贵的叶圣陶的著作,达一百多种品种,特别是有一些叶老早期的版本。如《文心》、《剑鞘》等,可以称得上目前国内叶圣陶著作收藏最全的地方,仅小说《倪焕之》就有15多种版本。
走出书店,在厅堂里则有一个用马槽改成的书桌,印痕累累的老长凳放在两边,古朴的感觉又让人联想到遥远年代的旷野。马槽内放着《汉语大词典》等各类书籍,它提供给人的是食粮,不过不是草料,而是精神的食粮。而迎面的墙上有一个巨大的书架,上面放着各类作文书,书架下灯光映照的玻璃厨窗里,陈列的是冯斌走过的人生历程,其中有他的作文本、成绩单、手稿、出版的书籍,还有奖状、聘书等等。据介绍,冯斌致力于语文教学20多年,可以说桃李满天下,而他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建立作文博物馆、开办作文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作文。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带有水乡特色的灶头,它不同于一般的灶头,不能实用,但却别有风味,是传统的和现代的有机结合,因此更带有一种象征意义。微波炉嵌在灶头里,烟囱仿佛是铁桶的组合,而灶壁内放满了书籍,一辆具有北方特征的独轮车放在灶头边。而在灶头的对面墙上挂着的是苏州少年文学院每年举办的当场作文大赛的“状元作文”,让人领略到当今学生作文多姿多彩的风貌。
返身登上迷楼——好名字,又是一番天地了。
陈列框、陈列厨窗,再加上方桌、木车轮做成的圆台、长椅、靠椅,既是优雅的茶室,又带有展厅的功效,既带给人清静,又促使人在清静中联想、思索。
在临街的那间屋内,有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古匾,上面题写着“悠远堂”三个字,匾下则有传统的农具,扬谷风扇、小孩子的立桶,还有一根弯弯的扁担。不过,这屋内真正值得看的是那些从清朝到民国的各类语文课本,最早的有光绪年间《澄衷学堂字课图说》,以及各类蒙学课本、识字课本等。
进入作文书房,那写字台上的老式华生电扇和民国年间的图书放在一起,恍惚让人进入到了和叶圣陶、茅盾、冰心当年的环境之中,而墙上展示出的他们的手迹影印件,更让人感到了距离的拉近,仿佛他们就在身边。厨窗内展现的则是解放以后来的语文书,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一下子把我们从一个环境跳入到另一个环境中,从一个时代跳入到另一个时代中。
隔壁的一间房间,象是一个教室,一排课桌紧靠着木板墙,木梁上挂着一个铜铃,我拉了一下,悠悠的铃声,让我想起了电影中农村小学上课打铃的场景……
以上场景是我看到的,但由于第一回去,被它的不可思议镇住了,没有观察仔细,以上的文字,大多是我节选别人的,稍作改动。
还有两个场景是我未见得的,看到别人的描述,觉得很精彩,也摘录于此。
一楼,从后门出去,进去一个院子,扑面而来的一道墙,是颇具江南水乡颓败气息的那种,青黛砖瓦,微微剥落,间或镶嵌着一些砖块是刻有中国现代文学的书名的,比如《隔膜》、《月牙集》、《呐喊》、《女神》、《尝试集》等等。左边一口深井,仿佛小荷作文书院中的那样,还有一座既古朴的门,据说是专门从迢迢平遥运来的,打开大门,里面有作文的指导,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把你引入作文的路途。右边青藤援墙,一盆花开正艳。后院尽头的墙壁中间,镶嵌着整整齐齐的两排陶瓮。
君不见,连盥洗室都颇有特色呢,号称“爆笑”,因为墙上瓷砖镶嵌有三四十则笑话。真周密呀,此处也没放过~,号称“作文厕所”。
错过这两个场景,真是可惜,下次去,一定要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