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在西周,周王室名义上是全中国的“***主”。当时的诸侯国都具有半独立的性质,但在形式上,周王室还不失为政治上的重心。到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那个名义上的“***主”也逐渐完全不发生作用。诸侯国由半独立逐渐成为全独立。它们的大小、强弱是不齐的。它们之间,大而强的欺负、侵略弱而小的,强迫弱而小的依附于它们,服从它们的指挥。这些大而强的诸侯国,在当时称为霸。“霸”成了当时的政治上的重心。
在春秋时期,最大的“霸”是齐、晋两个诸侯国。创立齐国霸业的齐桓公,创立晋国霸业的晋文公,是当时最大的霸主。当时的“国际”政治,是围着这两个霸主进行的。孟轲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孟子·离娄下》)孟轲的这一段话,概括了中国社会政治上从西周到东周的转变。“王者之迹熄”,说的是西周的衰微。周王室衰微以后,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各自的国史。晋国的国史叫《乘》;楚国的国史叫《梼杌》,鲁国的国史叫《春秋》,内容都是一样。它们的文字记载是历史,所记载的事情是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就是说,这两个霸主在当时“国际”政治中的活动是各诸侯国的国史所记载的主要内容。
齐、晋两国之所以能取得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本来就是两个大国,这是它们能成为霸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比较早地向封建制过渡的。这说明,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它们的生产力是比较先进的,它们的生产关系是比较早地受到改革的。这两国在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具有典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