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曲艺的杂曲类

曲艺的杂曲类

无锡评曲、昭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曲、江西莲花落、潮州歌、粤曲、龙船歌、零零落、台湾仔歌、粤东渔歌等。 又称本土小调。其来源一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上土生土长的小曲,二是由外地传入但经过与地方文化融合演化为本土小曲,具有本土音乐特色。

本土小曲各曲种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很广,均以原生形态流传。它们大致可分为时调小曲和民间小曲两大系统。属时调小曲的如北京时调小曲,天津时调,浙江的绍兴平湖调、宁波走书,江苏的宣卷,安徽凤阳花鼓,山东俚曲,陕西、山西、内蒙古的二人台,广东粤曲,四川的南坪弹唱等;属民间小曲的如北京十不闲莲花落,河北沧州木板书,山西方沁州三弦书本、武乡三弦书,上海的 子书,江苏无锡小热昏、苏州文书,浙江、绍兴莲花落,安徽的门歌、四句推子,福建的乡曲说唱、竹板歌,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连厢、车灯,宁夏小曲、宁夏清曲,甘肃的河州贤孝,青海的西宁贤孝等等。

本土小曲各种类,由于产生时间长短不一,艺术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有的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如以广东粤曲为代表,其唱腔音乐已形成多来源和多种表现性能的格局;而有的曲种音乐是由于萌生时间短,基本曲调较单一,但无论是小曲还是民间小曲曲种,都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并拥有当地的基本观众,同群众的联系极为紧密。 中国民族众多,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曲艺音乐因发展历史、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语言声韵、民风民俗的不同而呈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特色。如白族大本曲,藏族的格萨尔仲、喇嘛嘛呢、折嘎,蒙古族的乌力格尔、好来宝,维吾满族的达斯坦、库夏克、莱派尔,哈萨克族的克萨、阿依特斯,朝鲜族的盘索裹,壮族的末伦、唱师、卜牙,赫哲族的依玛堪,侗族的君琵琶,苗族的嘎百福、果哈,傣族的甘哈甘派,彝族的甲苏等等。在众多的曲种中,有的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传统;有的是受汉族或其它民族曲种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曲种。

少数民族的曲艺音乐具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群众性、民族性。其中很多曲种是说唱本民族历史故事的,它的唱词往往就是史诗,唱腔吟诵性强,节奏鲜明而平稳,具有返朴归真的凝重色彩和恢宏雄浑的风格;有些曲种源于本民族民间祭祀仪式和巫师活动,同当地的信仰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其音乐旋律性较强、婉转动听,演唱形式常常是边唱边舞或边唱边奏边表演;还有些曲种说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曲调大多由民歌发展而来,这类曲种多抒情优美、含蓄深情;也有一些曲种的唱词为即兴式的赞词、颂词之类,其曲调流畅、活泼,有的富于幽默感,深受本民族人民群众的喜爱。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苗族的曲艺犹如一颗闪烁的明珠在苗族文化的海洋里闪闪发光。苗族曲艺曲种目前已经鉴定的主要有四种:即然更(Rangx ghenx)、巴腊叭(Bad lax bat)、匡洛抓(kuangd lolndrual)、洛啦(Lol luas)。

然更,苗族曲种之一,它是随着苗族芦笙的发展形成而发展的,意为芦笙词。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苗族的口碑材料记载,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后叶已经初步形成,然更普遍用于丧葬祭祀和节庆,通过千余年的运用实践,形成了然更的《祭祀》、《抒情》、《叙事》三个部分的曲调,其表演形式以只吹不说、又吹又说和又吹又唱三种形式来表现。然更主要流行于苗语川黔滇方言区的四川川南、贵州西部、云南滇东南、滇南、滇东北、广西西部和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曲目有《指路调》、《断气调》等360首和《花山节来历之歌》、《开天劈地》、《九个太阳八个月亮》等。

巴腊叭,它是随着然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说唱形式。明末清初,苗族大量迁入云南,巴腊叭这种曲艺形式也就随之传入,距今约600多年的历史。巴腊叭一般出现于丧葬,以安慰死者亲属为目的。通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表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山人民广播电台对传统巴腊叭赋于了新的内容进行整理表演,在该台播出后,很受苗族听众的欢迎。主要曲目有《天地溯源》、《说天道地》、《笙与鼓》、《朵奏学笙》等。巴腊叭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文山、红河、贵州省黔西南、广西百色等地州。

匡洛抓,其形式是讲故事,均流行于苗族川黔滇方言区,贵州苗族称之为“洛当”(Lol dlangb)时,东南亚及欧美国家苗族称为“当能”(Dlaab neeg),匡洛抓的演出场地随意性很大,不论田边地角,房前屋后都可以演出,其曲目繁多,流行甚广,其代表曲目有《扎董丕染与蒙诗彩奏》、《虎爹爹》、《黄河潮天》等。

洛啦,属于笑话。苗族的洛啦流行分布很广,内容大多以生产生活为主,对好人好事和愚昧落后的事和物进行褒贬,其曲目繁多,如《父子乘船》、《肉砧板》等。

苗族的曲艺曲种在其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弘扬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大量挖掘整理,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