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由什么组成?

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由什么组成?

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由阿弥陀佛清净第八识里的无漏种子现行而成的。

世间也有八功德水,但那是有情众生杂染第八识里的有漏种子现行而成的,如:天界如意池中的八功德水等。

---

下面单说无漏种子现行的水:

水的基础是水大种,是身触,是能造;

其所造可以是‘色水、水声、水之香、水之味’;

综合此5尘,能成某种事用,即涉及或属于第六识之‘法尘’所摄,如:成法味除饥渴、能澡浴养诸根等。

因此能造、所造、及所成事等三方面,所以说其水具八功德。

---

有些法师认为,净土经论中,介绍此水时,有两种说法:

1、如阿弥陀经中,说此水本身就是‘宝’,那么其实他是从水即是‘水大’的意义上来讲的。

2、如观经中,说此‘一一池水(是)七宝所成’,那么其实他是从‘水大’之所造、和事用的意义上来讲的。

---

此八功德水贮七宝池,表‘水大’湿润居下,道教中多称为北方,佛教中隐含也具此义,但是其随净识及心所而转时,则‘能造、所造、及所成事’皆上下左右、随处可至、诸方不定,其实这也是识之相分法尔的‘安布义和变现义’,

另外,

道教、密宗所谓的金、玉之液月液也是指这样的水(能造、所造、事用),但是存在有漏和无漏、天界和净土等区别,也就是‘有漏第八识’和‘无漏第八识’所变现的区别,

道教修行者所现的此类水多属天界之水,其中有能力者也可游诸一定数量的佛国,但是其于佛国,并不希愿受生彼中,原因是其第六识被所知障(或包括烦恼障)所覆,失掉了进求‘无漏第八识’的机会,而后期道教修行者多见有以极乐世界为归属的。

密宗修行者所现的此类水,从网上、书中来看,其实也多属天界之水,尽管其也频频提及某某佛,但是其所描述的,都仅仅是其自己有漏识或无漏第六识等所现的胜妙境界而已,而根本没有提及阿弥陀佛八识诸分的增上疏所缘缘的情形,并接着进而肯定‘自识所现’就是‘佛识所现’,这就与无漏第八识所现(7转识可映射)才是佛身土的道理相违背了,好在其著作中数数以自己对某某佛国的坚定信愿行为主线,或许之后某段时期,真可能以‘有漏识相似地触及触动、无漏第六识真实地触及触动’某某佛的第八识等,而契合之,从而受生彼国。

并不是说谁证得了无漏第六识,那么‘谁的识之所现’就是佛身佛土了,也就是说,尽管他也见到了真如(旧称佛法身),但是不等于说他的‘识之所现’就是佛身佛土,否则小乘圣者就不去入灭了。

《佛地经论》中,将‘无漏第八识(或证得无漏第八识后的8个识)’比喻为大宝花王,

无量功德众所依正庄严都是此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即:都是无漏第八识中无漏种子之所现行,

并且

此大宝花王也众多无量,表是无量诸佛之‘无漏第八识(或证得无漏第八识后的8个识)’,

此大宝花王,必是受生于第四禅上的第八识,才能证得(回小向大者在证得前的那一刹那,其第八识也必到了第四禅上),由此,所证无漏八识才与三界非一非异,否则,彼宝花必不能遍满法界,比如,初禅的境界都没有2禅的境界大,怎么能称为遍满法界呢,以此类推;

更何况某某宗派本所受生身第八识还在欲界,就自称是佛呢。

生彼国、游彼国的有情(他受用土中的菩萨,化土中的二乘异生),也具此花,但是非大非王,因为其第八识、前五识等并非无漏,及界地的原因。

---

‘一个七宝池’足以代表极乐世界中‘一个八识内水的部分情形’,但是生彼国、游彼国的有情不计其数,所以极乐世界中的‘七宝池水’也不计其数,

道场树等、华座...多少等道理也与此差不多。

---

提到‘水大’,也简单说一下地、水、风三大,第八识中相关四大,即是道教、密宗所说的真气,在唯识教理中,四大及所造都属于相分 ,这并不是毫无理由的简化,而是要为了更精确地说明诸识在三际相续时,种子现行、诸识变现的道理,

对于

生在欲界的修行者而言,起码要先达到色界定的程度,才能初步现量认识这‘现行变现(包括了那相关四大)’,因此伏断第六识中欲界欲及缘此而转的烦恼,是其重点。

-

伏断第六识中欲界欲时,真气初起, 完美的情况下,此真气将有上升和回转两个阶段,

上升到心位时,其第六识中的定心所基本达到了‘未到地定’程度,由此可顺利第进入初禅,道教中个别派别也有说真气到了‘头顶’才是此定,当然他不是以第六识这‘识的染净标准’来说的,而是以‘气的高低标准’来说的,这就如同现代禅宗里有人拿‘气的破顶’来说见性,而不是以识的有漏无漏标准来说见性道理差不多,

到达心位后,如果其不具备对极乐世界的真切信愿,那么他便有可能无缘见到‘某某佛化土’,因为没有‘某某佛无漏前五识上所现化土’来做增上疏所缘缘,这就好比不能说我们平时心中联想到了佛及佛土,便意味着我们心中所现的就是佛土,或我们见到的就是佛土,而在所得禅定中所现所见也与此道理相同。

第六识证得了有漏禅定者,他有能力‘在某某佛的大慧光’照到他时,他第六识乃至前五识中以‘该佛的无漏前五识所现化土’为增上疏所缘缘,随之第六识而也变现相似的该化土,刹那后,前五识上也映射这‘其自第六识所变现相似的该化土(另有说其自第八识上也可现彼)’,由此称为游乐彼土、甚至籍信愿而受生彼土。

第六识证得了无漏禅定者,与此情形差不多,但是可以于第六识中真实变现该化土,而前五识(或及第八识)上随变相似的该化土。

---

真气上升到心位一半时,道教中称为木位,佛教中可以用四大中某某大偏增来表示,此位上‘一个八识内的所谓行树(类似气脉与真气等的综合)’及‘其他第八识里所谓的行树’因之可现,此后是火位...等等,

第十地菩萨最后身时,其第八识已受生于第四禅上,彼之相关四大和根依处(包含脉)极为广大,所以其所谓的木(火)位遍至于顶或超出,被称为有别于‘世俗某地道场树’的道场树,而受生于欲界修行者的木(火)位虽也可遍至于顶,但是肯定不如‘第四禅上第八识’的木(火)位,况且受生于欲界修行者也不具备坐道场树下而成佛的可能。

---

《法华经》中说:七宝为台。一树一台。其树去台尽一箭道,

其中

台可以指第八识中‘四大’等诸宝,喻其所成光色或色光,如果说是指七宝池也不能算错。

-

一箭道是双关语,

顺俗则有说是2里,2境界里;

应指木位和其‘起处’的间隔,

从时间上来说,则或刹那、或大劫不定;

从距离上来说,则或融摄、或里数不定。

初起取决于伏除欲界烦恼力,熟修者取决于念定慧等力。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一切宝地、宝池、宝树、宝楼、宝幢、宝鸟、宝乐等等,皆诸宝之一一色光或光色所化作,表示佛无漏8个识所现与真如非一非异,其皆如幻。

而我们生活的居处环境等一切,其实也皆如此,只不过由于我们的欲界烦恼,乃至我法2执,使得我们不能相似而知或真实而知罢了。

‘是不是佛土’问题,则如上面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