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小说朝代设定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时间线设定在上元灯节前夜(元月十四日)巳正(10时)到翌日巳初(9时),地点设定在长安城内。上元节燃灯的习俗始于汉代,本为祭祀,到了唐代,在上元节夜晚赏灯、游玩,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节日。
一,《长安十二时辰》历史的设定
每年的元月十五上元灯节,人们除了吃汤圆、赏花灯外,还会放烟花、猜灯谜、看杂技、耍龙舞狮,任何阶层的男女都可以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上街、游览、狂欢和娱乐。“唐朝”“长安”是中国文明发展历史上极其显著和璀璨的字眼,“安史之乱”之前的“开元”“天宝”年间更被称之为“盛唐”时期,文学、诗歌、经济、民生等百花齐放。当时唐朝的开放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一直是众多学者考察和研究的对象,仅用“开放包容”“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这些词来形容盛唐或许是不够的。因此在原著开篇就呈现了唐天宝三年长安城上元灯节前长安西市的宏大场景,从悬挂在西市大门门楣正中的开明兽旗,到日夜兼程赶路进城的胡商队伍,再到后面故事中所涉及到的每条街每一坊的布置,原小说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述,不光为读者呈现出了“西市”这个古长安城中经济自贸区明面的繁荣和暗地的污秽,也全景式再现了一个朝代的繁盛风貌。
二,《长安十二时辰》场景的设定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基本布局,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筑造,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城内格局方正端庄,街道笔直宽阔,建筑鳞次栉比,呈现出典型的东方都市气象。经过作者的多方考证,在原小说中还原了唐长安城南北8条街,东西14条街,***108坊的城区布置。“坊”作为长安城划分区域的基本单位,用“里坊制”这种划分标准来划分城区区域的方式由春秋到汉朝,再到唐朝达到完善,因此旧时长安城的基本样貌在原小说中描写较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