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屡屡看到网上曝出的一些学霸笔记,比如清华学霸排版整齐、重点分明的笔记。
还有50份浙大学霸的“最美学习笔记”。
有医学生用彩笔画出十二指肠,有农学生用线条勾勒出植物脉络,还有建筑学学生速写出苏州留园平面图……
网友们惊呼:这不仅是笔记,简直就是艺术,能做这样笔记的人,一定是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
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除了在线的智商,记笔记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态度,才是拉开他们和学渣之间距离的真正原因。
学习需要做笔记,阅读也一样。
那些对书本内容过目不忘的“天才”,其实不过是读书笔记做得到位罢了。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中,提到钱钟书做读书笔记的3个习惯。
一是愿意花比读书多一倍的时间做笔记。
因为一本书,他总要读好几遍,如此才不会漏掉那些最精彩的句子。
二是写了笔记后不存书。
钱钟书爱买书,但多数的书,都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则随手送人。
所以,钱钟书的家中没有太多藏书,存留的只是笔记。
三是笔记写得多。
外文笔记本,***一百七十八册;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读书心得***二十三册,二千多页。
02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很多人在读完书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记不住什么,也表达不出什么”的情况,甚至时间一久,就好像没读过这本书一样。
这个时候,记读书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将读到的知识整合到知识体系中。
钱钟书是一代大师,很多人认为他是天才,过目不忘。杨绛先生却解释说: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②读书笔记,就是输出。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2:输出》中提到:输出是成长最好的试金石。
只有当你试图把思想、方法、观点,落实成白纸黑字时,才会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某个观点或知识。
作为输出的一种形式,读书笔记有着明确的对象,即所读的书,方式和方法明确,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容易操作。
③读书笔记需要定期重温。
做读书笔记的当下,由于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刺激,阅读质量通常较高。
但这不意味着,后续就不会遗忘。只是相对不做读书笔记而言,不容易淡忘而已。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只要没有进入长期记忆,学过的内容,都会慢慢遗忘。
因此,我们有必要定期重温,翻阅此前的读书笔记。
《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书中提到: 一个人经历过很多故事,却对得失不做总结,亦不追求做事精进的方法,只把“当年我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作为谈资,那么这些故事再多也没有意义。
同样, 一个人看过很多书,却不求甚解,不做读书笔记,那么读书便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