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求一些风筝的别称

求一些风筝的别称

风筝的名称很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中国古代的春秋至唐代,风筝称作鸢、风鸢;从唐代到清代,纸鸢、纸鹞始终是中国风筝的主要名称。

清代至今,风筝一词取代了所有的称号。

英语中的风筝Kite这个词,在古英语中Cyta,它来源于古日耳曼的Kuze(猫头鹰)和古北欧语 Kyta(菱形物);法语则称风筝为Ceyf-Volant,意为“飞翔的鹿”;德语的风筝 Drache 与中国“龙”的意思相同;西班牙风筝Cometa是彗星的意思。它们与中国“纸鸢”一词同样,都是形容其形象的。

许多国家也有本民族的习俗与风筝有关的传说。日本的风筝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汉字“ ”意即风筝,源于中国的布制风筝“凤巾”。日本关东地区称风筝为“ ”的最多,近畿地区称“乌贼帜”,其它各地还有“天旗”、“摇纸”、“鹰”、“龙”等名称。日本平安时期的汉和词典《和各类聚抄》中,则称风筝为“纸老鸱 ”、“纸鸢”。16世纪的欧洲科学家贾姆巴蒂斯 德拉 波塔在《自然魔力》一书中称风筝为“风帆”。在美国最早的飞行员喜欢用Kite来称呼飞机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上。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 “风筝”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