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得到了了评论家及读者的高度评价。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两句诗是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当时深刻的社会现实,即穷人与富人之间严重的阶级对立:一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一者在饥寒交迫中挣扎。这么理解当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却将其中的“臭”的理解“发出臭气”,认为是富人由于宴席吃不完,酒菜变坏而发出臭不可闻的气味,实在是讲不通的。肉吃不完是会变坏发出臭味的,但酒怎么会因为放得过久而发出臭味呢?如果真正是富人家臭烘烘一片,也很难与穷人由于饥寒交迫而死于野外的悲惨情景构成对比的。其实,文言文中的“臭”有多种释义,一般情况下是揭示为“臭气”,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能简单地这么解释了,一定要根据语言的具体环境去体味。“臭”有时是可以解释为 “香”的,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中的“臭”就应该解释为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如果将它解释为“臭气”,那实在是于理不通的,兰草怎么又有臭气呢?一个字有相对或相反的两种意义,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因此而产生的反义相训也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如《尔雅》:乱,治也。”“故,今也。”“曩,晌也。”“落,始也。”等等。这种现象其实是由反正的引申造成的,反映出的是古人对事物存在与发展现实的一种哲理性认识。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句子,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能够给人们一种合理的理解。如果对古代的文献望文生义,就会错误地理解它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