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早年作为人们主要食粮,相沿数百年之久,人们食以为常,但不知何人传入我国,鲜为人知。 今据有关资料记载:番薯亦称“甘薯”、“山芋”、“红薯”、“红苕”、“白薯”、“地瓜”,属旋花科。在热带为多年生草本。块根白色、红色或黄色。茎蔓生,茎节着土后易生不定根。叶心脏形至掌状深裂。在我国南方能开花结实,花红紫色或白色。蒴果。喜温暖多光,耐旱、耐碱,不耐霜,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南北各地都有栽培,适种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常用块根和茎蔓繁殖。块根含有大量淀粉,可作粮食或作制酒精和淀粉原料。蔓叶作为饲料。 据《福建名人词典》里载:是一位菲律宾华侨,叫陈振龙,原籍长乐,后迁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见当地薯类味清甜、又能加工成干品,作为日常食粮。他拟引回祖国栽种。当时,西班牙殖民当局严禁薯种出口。 万历廿一年(1593年),他设法带回薯苗和薯种,先在福州试种成功,后推广各地,使农民得以度过灾荒年月,后得到巡抚金学兽嘉许和支持。金在其子陈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的基础上,写成我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其后代陈世元又写成《金薯传习录》,介绍薯类传入我国的经过以及栽种、食用、保藏和加工方法。薯类逐渐推广到全国,并传入朝鲜、日本。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南建“先薯祠”纪念陈振龙和金学兽。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在乌石山灵石峰上建“先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