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连接巫峡。
岳阳楼为东西向建筑,面向洞庭湖,也面对着长江,极目远眺,才有“衔远山,吞长江”的视觉观感。照实写来,范仲淹要写“西通巫峡,南极潇湘”才对,因为往西更远处是三峡(巫峡),往南去则是湘江,但范仲淹却写成了“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这样一处与实际不符的描写,绝非是范仲淹之笔误,也不是因为他一生并未到过岳阳胡诌,而是采用了对偶的文学修辞手法,这样一来,“北通”对“南极”,“巫峡”对“潇湘”。
以其工整的对仗与和谐的韵律,既点出洞庭湖位处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也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同时以“通”、“极”二字写出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改“西通巫峡”为“北通巫峡”,虽然于实体有些出入,但 正是这不拘役于“实”的巧妙一改,把整个洞庭湖的气势写了出来,这才是文学之神奇。
扩展资料短短一篇《岳阳楼记》,不仅因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不朽金句,也因为它采用了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多种文学修辞手法,使得一生并到过岳阳的范仲淹,凭借着“前人之述”和丰富的文学想象,成就了《岳阳楼记》这一千古名篇。
元和(806年 - 820年)是唐宪宗李纯年号,比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宋庆历六年(1046)年只早了二百年,长江干流的走向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更何况,即使是上世纪1950年代,依旧可见长江水经岳阳濠河口入洞庭,从君山岛南侧牵手沅澧故道和湘江,汇入成更为宏大的长江,经城陵矶向东滔滔而去,也就是说,不到百年以前,长江包括岳阳三江口都是在岳阳楼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