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其一,翻遍《新华词典》、《辞海》、《辞源》等辞书,找不到“生活方式”一词及释义。 可以断言,这是一个外来语,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是不大好理解、把握的一个模糊概念。远不如“生活习惯”简单明了,一听就懂,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同时,生活习惯的优劣容易鉴别,养成好习惯的可操作性强,适用性更强。 其二,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最大的差异在于内涵不同。生活习惯中的“生活”,指的是人人须臾不可或缺的饮食起居、衣着修饰、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以及对烟酒糖茶、酸甜苦辣的好恶等等;“习惯”,则是指个性化的习性选择。诚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启蒙物“三百千”中的《三字经》就说:“性相近,习相远”。内中含有习惯的意思。晚清文学家刘蓉写过一篇百余字的短文,题目就是《习惯说》。内容极其简单,说的是他小时候在家读书,“伏而读,仰而思”;“思而弗行”,便在书房里绕圈踱步。书房的地面有一小坑,他每每走到此处,便闪一下。但时间一长,小坑越来越深,面积也已盈尺,他反而觉得如履平地了。一天刘蓉的父亲来看他,见了土坑,就笑着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当即命仆人把土坑填平。之后,刘蓉每走到此处就觉得高起来了,低头一看,确是平坦的。又过了一些日子,才行走如常。他从这件小事悟出一个道理,真是“习惯成自然”。于是他告诫人们:“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意思是不论学习还是做什么事,从小就要养成好习惯。 生活方式中的“生活”,虽然也离不了上面的一些内容,但“方式”却与“习惯”大不相同。“方式”指的是模式,或称品级。方式不同,不是取决于个性化的习性和选择,是国人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环境、阶级层次不同而异。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历次政治运动中批判的所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可见,“方式”与“习惯”距离甚远。 因此区别在于两方面:一是“习惯”特指生活中, 个体人 的 行为 模式 长期 形成的一些 规律和特点 ,而“方式”多为 个体人或某种群体中所有人 的 所有生活习惯的统称 ,带有为“习惯”定性、定级的概念性、概括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