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明清时期多语种词典在丰富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中的意义

明清时期多语种词典在丰富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中的意义

明清时期多语种词典在丰富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中的意义:

我国古代民族众多,各民族的语言也各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族逐渐被汉族同化,而另一些则仍保持着其独特性(如藏语)。由于不同语言的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借助多种文字和多种语言词典来学习这些语言。

明清两代是我国多语种词典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多语种词典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汉文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多语种字典;二是汉语和多国文字结合的多语种字典。这两种类型的词典各有优缺点:

1、汉文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多外语辞典的优点在于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的语音系统及语法结构特点,便于学习和研究;缺点则是由于受汉字的影响较深,对有些词的解释不够准确和全面;另外这种字典的规模较小、内容较少且不易保存下来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4册)

2、多国文字结合的多外语字典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以及该国的历史地理状况;缺点是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及其演变过程。(李学勤:《古书解读初探》,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总的来说,上述两类大辞典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前者主要适用于翻译外国书籍或文献资料时参考使用(例如《康熙字典》),后者主要适用于学习其他语言和从事对外交流时使用。(注:以上观点均出自李学勤先生之口。)

二、清代前期多外语辞典的主要特点

清代前期的多外语辞典主要是以汉文为主的双语或多语对照的辞书和译著类工具书。

清朝初期至中期(1644~1840年),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满、蒙、回在内的统一的国语——满语文体系(又称清语)。但满族入主中原后不久便逐步汉化并融入到中华大家庭中去了。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编写了多语种词典,以便与融合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