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气冲 4.1 气冲的别名 4.2 特异性 4.3 出处 4.4 穴名解 4.5 所属部位 4.6 气冲穴的定位 4.7 气冲穴的取法 4.8 气冲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气冲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气冲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研究进展 5 经外奇穴名·气冲 5.1 气冲穴的定位 5.2 气冲穴主治病证 5.3 刺灸法 6 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气冲 6.1 位置 6.2 功能主治 6.3 刺灸法 6.3.1 刺法 6.3.2 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气冲 1 拼音
qì chōng
2 英文参考Qìchōng ST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气冲: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3.奇穴气中别名。
4 经穴名·气冲 穴位 气冲 汉语拼音 Qichong 罗马拼音 Chichung 美国英译名 Rushing Energy 各国
代
号 中国 ST30 日本 30 法
国 莫兰特氏 E30 富耶氏 E30 德国 M30 英国 S30 美国 St30
气冲为经穴名(Qìchōng ST30)[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2]。属足阳明胃经[1]。气冲是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是冲脉的起点。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1]。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 *** 中痛,阴肿,奔豚, *** 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4.1 气冲的别名气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羊矢(《针灸学》(南京))。
4.2 特异性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
4.3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入气街中。《针灸甲乙经》:气冲,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4.4 穴名解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1]。
气,此处指下腹阻胀之气。冲,指冲动、上冲,亦有交通要道之义。本穴居归来穴之下,为腹气出入冲要,故名“气冲”。《黄帝内经素问》称为“气街”。《黄帝内经灵枢·街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内经·动输》载:“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动脉搏动处,属“四街”之一,为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3]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上冲,与归来成橐龠之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气冲”。[3]
冲脉起于本穴,故名之[3]。
4.5 所属部位下腹[4]
4.6 气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5][6]。
气冲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2]。
一说气冲“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2]。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1]。
气冲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备急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2]。今从《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定位[2]。
气冲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气冲穴的位置(肌肉)
气冲穴的位置(内脏)
4.7 气冲穴的取法仰卧位,在天枢穴下5寸,曲骨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中线旁开2寸处,动脉搏动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特效 *** :以食指指腹揉按,每日早晚各揉按1~3分钟,可治疗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症[8]。
4.8 气冲穴穴位解剖气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内的脂性层和膜性层之间,除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腹壁浅动、静脉。针经血管内侧,穿腹外斜肌腱膜,进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或经该二肌下缘,刺入腹股沟管的内容(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该处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弓状缘[6]。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内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经过[6]。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2]。
4.9 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调经血,舒宗筋,理气止痛。
气冲有舒宗筋、理厥气、调膀胱、和营血的作用[1]。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有:“胃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此穴在气街之处,为气之出路,言其下行冲过肝脾二经,方达三里:同时又与冲脉并行,主治疝气奔豚、妊娠子气上冲攻心。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3]
4.10 气冲穴主治病证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 *** 中痛,阴肿,奔豚, *** 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6]。
气冲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2]。
气冲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腰痛控睾、奔豚、疝气、 *** 肿痛、阳痿、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
现代又多用气冲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1]。
气冲穴主治月经不调,不孕,阳痿, *** 中痛,阴肿,睾丸痛;腹痛,疝气[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睾丸炎,疝气;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4.11 刺灸法气冲穴所处位置,男子约当精索、女子约为子宫圆韧带处,且靠近动脉,故宜慎刺少灸[1]。
4.11.1 刺法直刺0.8~1.2寸[6]。
一般直刺0.5~1.0寸[1][2][7],局部重胀[7]。
向外阴方向斜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生殖器扩散[7]。
注意:针刺不宜过深[7]。
4.11.2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气冲穴的配伍气冲配曲泉、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7]。
气冲配三阴交、关元,治妇科病证[7]。
4.13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刺气街,中脉,备不出为肿鼠仆。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街。脱肛,下利气街主之。妇人无子及少腹痛,刺气冲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炷如大麦,禁不可针。
4.14 研究进展据报道,选用双侧外陵透气冲、三阴交,切口旁针麻,用于输卵管结扎术[1]。
5 经外奇穴名·气冲气冲为经外奇穴名[1]。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气堂[1]。位于颈正中线,当甲状软骨切迹与胸骨柄颈上切迹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咳嗽、气喘等
5.1 气冲穴的定位经外奇穴·气冲位于颈正中线,当甲状软骨切迹与胸骨柄颈上切迹连线之中点处[1]。
5.2 气冲穴主治病证经外奇穴·气冲主治咳嗽、气喘等[1]。
5.3 刺灸法针刺0.2~0.3寸;可灸[1]。
6 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气冲气冲为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2]。出《医学纲目》。《医学纲目》:“气冲在气海旁一寸半。”气中亦称气冲[9]。
6.1 位置气中位于脐下1.5寸,腹中线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10]。
气中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9]。
6.2 功能主治气中主治腹痛肠鸣、妇人血弱气喘等[10]。
气中主治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9]。
6.3 刺灸法 6.3.1 刺法一般直刺1.0~2.0寸[10][9]。
6.3.2 灸法可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