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拼音:sāng)是汉语常用字?[1],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2],其古字形像枝繁叶茂的桑树,本义即桑科植物桑树。也指桑叶。引申指采桑。又指种桑养蚕。植桑养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桑”常并提,指种植和纺织。
象形字,甲骨文描画的就是一棵树。上有树冠,下有树根,树叶长得很茂盛,表示这就是桑树。在战国文字中,两侧的枝叶与树形脱离,上部似“芔”形。
在小篆中,枝叶已完全与树形脱离。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小篆的“桑”字是个会意字,它由三个“又”字和一个“木”字组成。三个“又”字重叠在一起为“叒”,读ruò,像桑树叶子重叠的形状。下面的“木”字表示树木。
也有人认为,这三个“又”字不是表示重重叠叠的桑叶,而是表示许多手在摘桑叶。因为古代的“又”字表示手,在这表示桑树叶可以养蚕,桑叶必须用手去摘。
秦代《睡虎地秦简》的文字中,将“叒”笔画拉直,写作桒;“桑”是由小篆字形楷化而来的。现代采用“桑”为规范字体,“桒”则为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