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在各地又有“跳歌”、“踏歌”、“跳乐”、“跳月”、“跳笙”、“跳鼓”、“跳锣”、“跳脚”、“对脚”、“左脚”、“叠脚”、“跺脚”、“辗歌”、“纵歌”、“打跳”、“打转”等十多个名称。
这些名称之所以都可统称为“打歌”,其情况有三种:
1.本民族自古以来就自称这种艺术形式为“打歌”,而很少再用其他名称。如“彝族打歌”、洱源西山“白族打歌”、碧江“勒墨人打歌”等。
2.本民族对这种艺术形式有几种不同的名称与“打歌”混用,意义都相同。如牟定彝族的“左脚”,当地彝族也称之为“打歌”、“跳歌”等。
3.本民族原来并不称为“打歌”,由于其他民族长期称其为“打歌”,本民族也认可或接受了这种名称。如彝族地区的“跳乐”、“跳笙”,后来也称为“打歌”了。
关于“打歌”的名称问题,有些地区还存在自称、别称、他称的问题,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其自称、别称、他称的情况又十分不一样,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打歌”的多种名称中,有些产生于对“打歌”时动作的描述,如“跺脚”、“叠脚”、“纵歌”、“踏歌”、“跳歌”、“打转”等,另有一些则产生于“打歌”时的环境、气氛或使用乐器,如“跳月”、“跳乐”、“跳笙(吹着笙跳)、“跳锣”(敲着锣跳)等。而“左脚”,则是由于这种歌舞的每一套动作开始多先出左脚,因而得名。
不少彝族群众认为,“打歌”的“打”是“跳”的意思,“歌”是“舞”的意思,“打歌”就是“跳舞”。而另外一些群众则认为“打”是“跳”,“歌”就是“唱”,“打歌”就是“跳唱”或“歌舞”。
许多白族群众还认为“打歌”是白语的一个词(音译),它的含义相当广,“打”有“开展”、“进行”的意思,“歌”有“游戏”、“项目”的意思。李赞绪在《白族“打歌”及作品分析》中说:“‘打歌’,白语译音,是娱乐、游戏、玩耍的意思。”碧江县白族勒墨人歌手阿鲁庞介绍说:“‘巴打歌俄’是勒墨人特有的民间艺术,‘巴’是‘白’,‘打’是‘踩’,‘歌’是‘舞’,‘俄’是‘歌。或‘节目’的意思,‘巴打歌俄’就是白族勒墨人的歌舞节日。”
《白族文学史》认为:'打歌’二字是白语译音,‘打’就是‘踏’(有人译为‘跳’,但严格说来应译为‘踏’),‘歌’就是‘唱’,‘打歌’即‘踏唱’之意……”白语“打歌”既包含歌舞,又不局限在歌舞的范围之内,这是完全符合民族民间“打歌”的实际含义的,如有些白族地区把“耍龙”也称为“打龙”,碧江勒墨人把他们自己弹着“起奔”(一种四弦民族乐器)跳舞称为“打起奔歌”,这里,白语在“打”与“歌”之间还可以加上一个词。
湖南省桑植县的白族演花灯也称为“打花灯”。在很多地区(如巍山、大理、南涧、祥云、弥渡、云龙等县),“打歌”和“踏歌”两词通用,意思一样。
在古今汉语中,“打”和“踏”是谐音字,意思是相通的,“打”是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打”就有二十四个义项,它表示某种动作和行为,发生、进行某种活动,做某种游戏等意思。可见,“打”不一定只是“跳”的意思,“歌”不一定只是“舞”的意思,更不一定只是汉语“唱歌”的意思。所以“打歌”就不仅含“歌舞”之意了。
形成原因
造成这种多名称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起了主要作用。
“打歌”流行的地区为古代“蜀身毒道”必经之地,历代“改土归流”、“军屯民屯”、“夷汉合流”等社会历史变迁,促成了各民族语言的交叉借代,这样就形成了多名称混用的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