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马喂。严格说不是一个成语,而是一句“俗语”。
墙头马上。这是一出传统戏曲名字。
兵荒马乱。兵荒马乱是中国成语,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人困马乏。形容体力疲劳不堪(不一定有马)——《现代汉语词典》。 出 处 元·黄元吉《流星马》第三折:“俺这两口儿三日不曾吃饮食,人困马乏。”
牛头马面。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汉族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
猴年马月。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泛指未来的岁月。含有贬义。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出自 清·王家贲《别雅序》。
牛溲马勃。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1. 比喻运用得宜,无用之物可以变为有用。2.借指卑贱而有用之材。 还可以用于形容医生医术高。牛溲:牛尿,另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一种菌类,可治疮。
鞍前马后。鞍,马鞍。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原指随从将官出征,后比喻跟随在别人后面,小心侍候。
乌白马角。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时,很想回国,秦王要他等到乌鸦头变白、马儿长出角才许他回去。后遂用“乌白马角、乌头马角、马角乌头、马头无角、乌头未变、待乌”等表示处于困境,愿望不得实现。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秋高马肥。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乞儿马医 。旧指卑贱的人,出处 《列子·黄帝》:“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
权移马鹿。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另一种说法。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人喊马嘶。人喊叫,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的情景。
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驴唇马觜。胡扯,瞎说。《景德传灯录·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脣马觜。”
兵强马壮.。兵强马壮是中国成语,解释:兵力强盛,马匹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有时也比喻其他的队伍力量强大。出处:《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车尘马足。指车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车骑。敬称对方时亦用之。出 处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车驰马骤。形容车马奔驰迅猛。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车殆马烦。殆:通“怠”,懈怠,疲乏;烦:烦躁。形容旅途劳顿。
东风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弓调马服。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荀子·哀公》:“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