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格致详细资料大全

格致详细资料大全

格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命题。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宋以后的儒者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颇多分歧。程朱学派朱熹认为物心同理,欲明心中之理,不能仅靠反省,而应以格物为方法。近代亦称基础科学为格致学。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格致 外文名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拼音 :gé zhì 注音 :ㄍㄜˊ ㄓㄧˋ 词语概念,基本解释,基本含义,引证解释,格致中学,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的略语,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2. 清朝末年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总称。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 基本含义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穷尽万物之理后,心中所具之理方能显示出来。他的“格物”,包括读书思辨、道德修养。陆王学派认为“格物致知”纯然是内心的事。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和程朱陆王不同的见解,认为“格物”应以考察外物为主,“致知”应以心官思辨为主,二者相辅相成,清颜元则强调欲求真知,必须实做其事,肯定行先于知。 到了近代中国开始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在西式学堂开设的课程中出现了格致。格致相当于科学课,专门教授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和化学。因为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手段取得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个方法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格致很类似,所以清末把科学课取名格致。一些中西兼备的学校也认为格致这个名字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西方自然科学的结合,所以采用格致作为校名。 引证解释 1. 风格气韵。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昌花 写生逼真,而笔法輭俗,殊无古人格致。”《朱子语类》卷七八:“况先 汉 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极轻,疑是 晋 宋 间文章。” 2. “格物致知”的略语。 元金履祥 《告鲁斋先生諡文》:“禀刚明高大之操,躬格致服行之学。” 明 张宁 《方洲杂言》:“世之有量者,无不自识中来。此格致之功,所以先于诚正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义理无尽,心思亦无尽。人苟能格致,不患其穷也。” 3. 清 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 郑观应 《盛世危言·教养》:“故西人广求格致,以为教养之方。”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其最可嗤鄙者,则有‘格致’二字。格致者何? 日本 所谓物理学也。” 鲁迅 《自序》:“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格致中学 简介 格致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 历史 格致中学是我国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先驱——徐寿先生(1818-1884)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于1874年筹建,1876年建成。徐寿先生爱祖国、爱科学、毕生探索我国近代实业振兴、科学救国 和教育发展之路,他那为国为民的爱国思想,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成为格致中学百年发展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源泉。现在,格致中学已经跨入其自身发展历史上的第三个世纪(即21世纪),徐寿先生为格致中学奠定的“科学”和“爱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新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其它学校 同名学校还有 福州格致中学 台湾格致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