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英文叫做element。化学元素(Chemical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从哲学角度解析,是原子的电子数目发生量变而导致质变的结果。关于元素的学说,即把元素看成构成自然界中一切实在物体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的学说,早在远古就已经产生了。不过,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这种近代观念是不存在的。无论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中还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学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物质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化学元素(英语:Chemical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2012年为止,总***发现了118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七个周期都排满了,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原子序数大于83号(即铋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稳定的,并会进行放射衰变。43号和61号元素(即锝和钷)也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会进行衰变。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数高达95,没有稳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样能在自然中找到,这就是铀和钍的自然衰变。19世纪初,道尔顿创立了化学中的原子学说,并着手测定原子量,化学元素的概念开始和物质组成的原子量联系起来,使每一种元素成为具有一定(质)量的同类原子。1841年,贝齐里乌斯根据已经发现的一些元素,如硫、磷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事实,硫有菱形硫、单斜硫,磷有白磷和红磷,创立了同(元)素异形体的概念,即相同的元素能形成不同的单质。这就表明元素和单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相同的。19世纪后半叶,在门捷列夫建立化学元素周期系的时间里,明确指出元素的基本属性是原子量。他认为元素之间的差别集中表现在不同的原子量上。他提出应当区分单质和元素两个不同概念,指出在红色氧化汞中并不存在金属汞和气体氧,只是元素汞和元素氧,它们以单质存在时才表现为金属和气体。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19世纪末,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相继被发现,导致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研究。1913年英国化学家索迪提出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而原子量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异体,它们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方格位置上。化学元素周期表还有很多元素需要补充,第七周期有32种元素,还未发现的第八周期应有50种元素。所以,元素周期还需要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7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有17个族,其中七个主族:碱金属、碱土金属、硼族、碳族、氮族、氧族、卤族;七个副族:稀土金属、钛族、钒族、铬族、锰族、铜族、锌族、一个第八族(即铁族)和一个零族(稀有气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氧、氟元素除外)。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同一族中的金属从上到下的熔点降低,硬度减小,同一周期的主族金属从左到右熔点升高,硬度增大。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元音字母e在重读闭音节里一般发短元音/?/的音,发音时,舌端靠近下齿,舌前部抬高,舌位适中,不接触上颚,没有摩擦,牙床介于半合半开之间,唇形扁平。这个音出现在字首、字中,但很少出现在字尾的位置,如:egg鸡蛋well井red红的pen钢笔hen母鸡net网络bed床bell铃铛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