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新市街的简介

新市街的简介

新市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相传为“神农创耒、斫木为耜”之地,自南北朝时陈朝(558-589)伊始、唐朝、元朝曾三度为新城市县治所。自南北朝至清代,历时1400余年,历来为水运码头,商贸重镇,商业久盛不衰,发展成为城镇内乡村第一大集镇。古衡洲郡也曾设郡于此,《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新城市,在湖南衡阳东南百五里,西濒耒水,南接耒阳县界,清时有巡检驻此,即故新城县治也。”明代《徐霞客游记》载:“…十四日五鼓起,乘月过小舟,顺流而北,晨餐时已至排前,行六十里矣。小舟再前即止于新城市,新城去衡州陆路尚百里,水路尚二百余里,适有煤舟从后至,遂移入其中而炊焉。又六十里,午至新城市,在江之北,圜堵甚盛,亦此中大市也,为耒阳、衡阳分界。时南风甚利,舟过新城不泊,余私喜聚日之力尚可兼程百五十里。已而众舟俱止涯间,问之,则前湾风逆,恐有巨浪,欲候风止耳。时余蔬米俱尽,而囊无一文,每更一舟,辄欲速反迟,为之闷闷。以刘君所惠口一方,就村妇易米四筒。日下舂,舟始发。乘月随流六十里,泊于相公滩,已中夜矣,盖随流而不棹也。按:耒阳县四十里有相公山,为诸葛武侯驻兵地,今已在县西北,入衡阳境矣,滩亦以相公名,其亦武侯之遗否耶?新城之西,江忽折而南流,十五、六里而始西转,故水路迂曲而倍于陆云。”。新市街为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初期耒水耒阳段四大口岸(新市街、灶头市、黄泥江、大河滩)、和两大码头之一,曾有过“九街十三巷”的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耒水支流敖河、淝江驶来的船只多在新市街停泊,每晚达200只以上,东湖、夏塘的茶油,马水、安仁的粮食,及附近乡村的木材、煤炭、豆类,皆以此地为集散口岸,粮食生意尤为兴旺。民国廿四年(1935)粤汉铁路通车后,在新市街做粮食生意的仍有近100家,每天经营粮食达数千担,有的商号,粮、棉、油兼营,大商号每天可收购茶油100多担。广东也有不少商贾来到新市街坐庄收购谷米。新市街仅凭耒水之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繁荣水埠。商业的繁荣,促使服务业的发展,时有茶馆30多家(兼营饮食)、伙铺20多家,曾誉为“小耒阳”之称。的“千年水埠、新市古街”。 新市古街于耒水东岸依耒水而建,主要街道为南北走向,街道分为上街和下街;古时上街隶属耒阳县,下街隶属衡阳县(今析出衡南县),这种“一街两署”的特殊现象,估计还是当年这里为一个“黄金水道码头”的商业利益分配有关。据传解放前新市街主要是四大姓氏,上街为黄姓和曹姓,下街为倪姓和廖姓,经常会为了地盘和家族荣耀打得头破血流。在新市街就有“八月十五打石头”之说,就是上街和下街的街坊在每年中秋节酒足饭饱后互相砸石头出气的习俗。不过在解放后,新市街统一归属耒阳管辖了。现在新市街还保存着长达4000米的古石板街,街上有不少三进老宅,有的为镂空扇型窗台,进门为三个天井。“九街十三巷”还有条“半边街”,这条街是依河而建,街旁就是耒水。街下新市渡为耒阳沿河30多处义渡口之一。耒阳新市廖氏宗祠联:

其一

世祖巨鹿,人文蔚起

彩绘莱衣,瓜瓞绵长

其二

世出英才,仰太傅高风,尝留御匾存祠宇

彩辉南楚,承先祖余德,要建丰功炳汗青

老新市街还流传一首民谣:

弄格里格弄,学小工,

小工学不得,学打铁,

打铁难焊钢,学篾匠,

篾匠难钻眼(洞),学做伞,

做伞难穿笼, 学做窿(挖煤窑),

做窿难拖炭,学呔饭,

吠饭以呕屎,学造纸,

造纸造不快,学卖拐,

卖拐冒人要,学抬轿,

抬轿冒人坐,狗就怪不得我。

从这首民谣中,可以想象老新市街的服务业是多么发达。现在新市街镇内古街古宅为湘南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宋代石桥石狮、重阳桥、古天主教堂、“九街十三巷”、黄家大宅、地下钱庄、水埠衙门、古染坊、古作坊、古兵站等遗址也保存完好,当年的院坊房间也有遗存。

作为分布于耒水沿线两岸的四个耒阳古县城遗址之一的新市街(其它三个为大陂市、耒阳市、上堡街),至今保留宋朝以来的古建筑,为湘南古建筑风格。民间古村落独具特色,以青砖缁瓦、山字墙、人字垛、正栋、横栋、院落式统一布局。把大门一关,形成堡垒,能防御外来侵袭。站在耒水边眺望新市古街,沿岸吊脚楼依稀可见,古码头、古渡口仍然可辨。两岸风景秀丽,环境清澈,两条溪流穿境而过、小桥流水、微风垂柳,水磨人家,错落有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可与周庄、同里、南浔、乌镇所媲美,被誉为耒阳的“凤凰古镇”。爬上紫云峰鸟瞰,紫云峰钟声缭绕,书声朗朗;地母庙香火旺盛,如入仙境,新老街镇相互辉映,如诗如画,可以遥想当年耒水百舸争游之盛景。不由想起耒阳东江人写的《新市古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