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夫松
这是泰山山顶上的四个字
五大夫松来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中途突遇急风暴雨,于是慌忙躲到大树下避雨。因念此树护驾有功,始皇帝就封之为“五大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件事是这样说的,“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五大夫松位置
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
泰山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局部缩影”。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景区内自秦至当代的1600余处碑刻、摩崖刻石、经幢之中。季羡林先生说:“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客观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
泰山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局部缩影”。其深厚的文化内蕴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景区内自秦至当代的1600余处碑刻、摩崖刻石、经幢之中。季羡林先生说:“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客观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
作为中国人,无不为遍布泰山上琳琅满目代表着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石刻而自豪,世界各国游人也对神秘的泰山碑碣、摩崖充满了好奇,无不想从众多石刻中读出泰山文化的蕴藉。但是石刻有的高居于万丈悬崖,有的则深处于千仞沟壑,往往目力不能及;即使近在眼前的,也因为文言文难以读懂,也只能望碑兴叹,不得要领;更加之有些刻石因年代久远、风侵雨蚀,已是漫漶不清、残缺不全,为人们留下了太多遗憾。
可喜的是,张用衡先生所著《泰山石刻全解》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该书煌煌两大本,洋洋170万言,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成果,而且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地详解了所有碑文。其通俗程度,只要有中学文化,就能读得懂;其高深之处,既使研究泰山的专家、学者,亦足可供查阅借鉴。张用衡先生以其独到的视野,对泰山历史、文化、宗教及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事件等均作了精到的评价,更加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和意趣,又由于选配了大量石刻拓片、照片,可谓图文并茂,故读此书真的颇有赏心悦目之感。粗粗翻阅下来,我认为《泰山石刻全解》有三大特点或者说三大功用,即大词典、导游词、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