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鸿去燕的典故如下: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清黄景仁《稚存从新安归作此寄之》诗:“来鸿去燕江干路,露宿风飞各朝暮。”
并列飞来的大雁、飞去的燕子。行踪无定。《花月痕》26回:“如何窈窕如花女,也学来鸿去燕飞。”比喻来往书信。也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清·黄景仁《稚存从新安归作此寄之》:“来鸿去燕江干路,露宿风飞各朝暮。”多用于描写社会生活、日常生活。
“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的意思是:如果诗句中有来鸿,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去雁,如果是有宿鸟,与之相对的就是鸣虫。
此句出自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完整句子为: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译文:
诗句如果有“云”的话,下一句就使用“雨”与“云”对仗,以此类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诗词和对联的特色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在众多谈论诗韵的启蒙读物中,清朝学者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和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对韵》流传最为广泛。
这两本著作按韵排列,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熟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韵格律,自然地领会平仄对仗,以后在学做对联和诗词时,便可以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