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以鱼,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实贡篇》原文载曰:“…… 。且攻玉以石,洗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贱理贵,以丑化好者矣。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别的不说,“攻玉以石”能说是“自相矛盾”吗?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么解释呢?用盐去除治金属上的锈迹、用草木灰去洗涤布匹上的污渍,这样的方法,现在也还在应用呢。
今人一说“鱼”即“胰”,用猪胰制成的清洗用品,说见张晓英的《古代汉语札记三则》。
近读到《后汉书 · 儒林列传上 · 洼丹传》(李贤注),其中有如下记载:
“洼丹字子玉,〔一〕南阳育阳人也。世传孟氏易。王莽时,常避世教授,专志不仕,徒众数百人。建武初,为博士,稍迁,十一年,为大鸿胪。作易通论七篇,世号洼君通。丹学义研深,易家宗之,称为大儒。十七年,卒於官,年七十。
〔一〕风俗通「洼」音「圭」。
时中山觟阳鸿,字孟孙,〔一〕亦以孟氏易教授,有名称,永平中为少府。
〔一〕姓觟阳,名鸿也。觟音胡瓦反。其字从「角」字,或作「鲑」。从「鱼」者,音胡佳反。”
于是忽出一脑洞:
濯锦以鱼中的“鱼”字,会不会是“角”字之讹呢?鱼角书法近似,如上文,「觟」或作「鲑」,其偏旁部首互换互通,说明古人也可能把“角”写成“鱼”,或传抄脱椠有舛讹,所谓“鲁鱼亥豕”、“乌焉成马”、“舄乌虎帝”等等。既然“鲁”能误写成“鱼”,那“角”误写成“鱼”,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吧?
如果上述似可,那就比较好理解了。《辞海》中关于“角”的义项中有这样的内容:“形状像角的东西。如:菱角;皂角。”那“角”是不是指“皂角”呢?(不知道当时有没有“皂角”这个名词,此为一憾)皂角即皂荚,其荚果富胰皂质,可去污垢。相信古人会发现皂荚的这个洗涤效能,而用于洗涤贵重的锦缎。我相信古人发现一种天然植物的某种效能,应该比把动物的内脏取出来,再用碱水(很可能是石灰水)渍制成皂胰之类的要容易的多。
此纯为一脑洞,勿哂。
近又读到《资治通鉴 · 晋纪四十 · 安皇帝癸》(胡三省注),其中有如下记载:
⑨河西王蒙逊大赦。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诈降以诱凉公歆,〔沮,子余翻。降,户江翻;下同。〕歆发兵应之。蒙逊将兵三万伏於蓼泉,〔新唐书地理志,甘州张掖郡西北百九十里有祁连山,山北有建康军,军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歆觉之,引兵还。蒙逊追之,歆与战於解支涧,〔「解支涧」,晋书作「鲜支涧」,当从之。〕大破之,斩首七千馀级。蒙逊城建康,置戌而还。
此处“解支涧”与“鲜支涧”,显然又是一桩“角”与“鱼”之讹的案例,与「觟」或作「鲑」非常类似。因此“角”与“鱼”之传抄脱椠有舛讹,便不能说是孤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