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那位高人说 无嗔无痴 无欲无求 无舍无弃的意思 贪嗔痴慢疑是我们宿世的业障,要消除业障就要做到无嗔怒不迷惑,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妄想,做人要懂得舍有舍必有得,该放下的就放下不要牢牢的抓住不放正是放不下才会更累
问题二:无贪无愧 无嗔无痴是什么意思 没有贪念,就不会有羞愧之心。不轻易发怒,就不会迷失自己。
问题三: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中的无唯无我是什么意思 “无嗔无痴”意思是没有嗔恨怨恼等一切负面情绪,对宇宙真理清楚明白而不愚痴无知。
“无欲无求”意思是除了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对世间的财富、权力、名声等没有追求的欲望,也没有什么心愿要追求满足的。
“无舍无弃”意思是认为世间的一切物质和亲人等本来就不属于自己,本来就没有拥有过,当然也没有舍弃。
这三句话是说明一个修行人应该持有的态度,要看清楚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放下贪嗔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等世间的一切,放下执著,放下虚妄,才能证得真如实相。
问题四:” 来的,走的,去的,,不悲不喜,无嗔无痴。”写这话的人什么情况?心态? 就是说他不关心生变得人
问题五:无贪、无嗔、无痴? 贪嗔痴是假名,并无实有,唯是世人执着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相,而妄动不休,背离本质,背离法性,终不成佛。念与相,皆不是实有,亦是假名,假立之名,是为方便所说,而不是实有,世间实物尚不可得,这些虚妄的妄想更加不可得,念与相及想,但有假名,而无实性,实无有能持能灭,能破者,唯是仁者心动。
问题六:请教:为什么说贪,嗔,痴与无贪,无嗔,无痴都同 佛经教理中说,人有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心灵的迷惑所致,所以,又称“烦恼”为“惑”,其中“贪、嗔、痴、慢、疑”五大烦恼属于“思惑”,也叫“修惑”,必须通过人的修行才能断除。在这五个烦恼中,“贪、嗔、痴”是最为根本的,称为“三毒”,他是人生痛苦的根本。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越多越好,永远不失去;嗔,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便拒绝,反对,如果有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就生气发火;痴,就是不了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从而想去抓住自己贪爱的,想去抗拒自己所不想要的,而宇宙万物根本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消失,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抓得住的东西。由于这种愚痴,才产生了贪爱与嗔恨,结果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佛教中很少说“无妄无我”这个术语。但可以顾名思义:“无妄”,就是心无妄念,以清净的心过好每一个“现在”的日子,投入当前的事务中而心无旁骛;“无我”,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思想语言和行为都充满智慧,决不以先入为主的念头来影响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与行为,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从众生的利益出发。
问题七:贪嗔痴是无明。去除了贪嗔痴即无贪无嗔无痴也是无明。 人生来便会死,也是一件很矛盾的事。
心经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是一件很矛盾的事。
可见佛理是一门,在事物两个极端中间寻找平衡的学问。
学佛走的是中道。
问题八:无嗔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佛学大词典 对“无嗔”解释如下: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为‘嗔’之对称。心所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逢违缘而心不嗔恨之谓。即于有情非情无恚害之意,为能对治嗔烦恼之精神作用。其恒与诸善心相应,故说一切有部立其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家摄之于十一种善心所。以其能生善法,故与无贪、无痴***称三善根。又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以无嗔为体。[成唯识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三善根’622)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无嗔”解释如下:无嗔 (术语)三善根之一。遭违缘而心无嗔恨也。唯识论六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