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既”“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的中文解 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旡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五笔86:VCAQ 五笔98:VAQN 仓颉:AIMVU 笔 顺编号:511541535 四角号码:717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E2 基本字义1. 动作已经完了:~往不咎。
~而。2. 已经:~ 成事实。
~定。3.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快又好。
详细字义 〈动〉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本义:吃 罢,吃过)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
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不拜既爵。
——《义礼·乡饮酒礼》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4. 完 毕;完了 [plete;end] 既而曰。
——《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 毕也。”
既者,尽 也。有继之辞也。
——《谷梁传》既月。——《虞书》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左传·宣公十二年》薮泽肆既。 ——《国语·周语》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
——《庄子·应帝王》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
意指万事皆 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 年) 〈副〉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既克。
——《左传·庄公十年》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加冠。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入 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 右者。——《聊斋志异·促织》既泣之三日。
——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2. 又 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
——《盐铁论·毁学》 1. 常 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 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2. 又 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
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 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常用词组1. 既成事实 jìchéng shìshí [fait acpli;acplished fact] 已完成的、并且推定是不可改变的 事2. 既定 jìdìng [antecedent;established;fixed;set] 已定的,已为前提的 既定 方针3. 既而 jì'ér [soon;after a while;afterwards;later;subsequently] 不 久,一会儿,副词。
指上件事情发生 后不久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既而得某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既而 胡即放。—— 清· 梁启超《谭嗣 同传》4. 既来之,则安之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since we are here,we may as well stay and make the best of it;now that we have e,let us stay and take the rough with the *** ooth;now you are here,you'd better stay;since this is so,it's better to accept it and enjoy it] 既已来此,那 就随安于此 他果然既来 之,则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则资之深。
——《儿女英雄传》5. 既然 jìrán [now that;as;since] 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然 他已经好些,他就可以回学校去了6. 既是 jìshì [since;now that] 既然 是 既是干不成,就算 了吧7. 既往 jìwǎng(1) [past]∶ 以前 既往之事(2) [bygones]∶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既往 不究8. 既往不咎 jìwǎng-bùjiù [let bygones be bygones;do not censure *** . for his past misdeeds;do not go into past misdeeds] 不追究已经过去的错误 既往不咎,立功赎罪9. 既有 今日,何必当初 jì yǒu jīnrì,hébì dāngchū [if there must be today,then why should there have been other days;if I had known it would e to this,I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if it has to be like this now,it's a pity it was even like that in the beginning] 既然有今日的如此结果,何必在当初那么做。用以感慨现今的不如意,而 深悔过去的错误 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红楼梦》即的中文解 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卩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五笔86:VCBH 五笔98:VBH 仓颉:AISL 笔顺 编号:5115452 四角号码:777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373 基本字义1. 就是:知识~力量。2. 当时或当 地:~日。
~刻。~席。
~景。在~。
~兴(xìng )。3. 就,便:黎明~起。
4. 假如,倘若:~使。~便(biàn )。
~或。~令。
5. 靠近: 不~不离。6. 到,开始从事:~位。
详细字义 〈动〉1. (会 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 对食器(皀)会意。
本义:走近去吃东西)2. 。
2. 文言文既什么意思啊“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纸’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记录的字数有现,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3. 古文"既"有几种解释“既”在古文当中,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词义不同。
一、“既”充当实词
“既”充当实词时,多为动词,其多种词义为:
1、本义:吃罢,吃过。例如:《说文》:既,小食也。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2、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例如:《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3、完毕;完了。例如:《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注:“事毕也。”
二、“既”充当虚词
“既”是副词时,其多种词义为:
1、已经。例如:《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又如:《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再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
2、不久。随即。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又如:《盐铁论·毁学》: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
“既”是连词时,其多种词义为:
1、常与“则”、“就”、“那么”相呼应,可译为:“既然”。例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
2、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可译为:既。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既嫉之。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4. 文言文中 既的用法有哪些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5. 古文"既"有几种解释既 jì
释义 ①已经:既已如此|既得利益|既往不咎。②既然,常跟“ 就、则 ” 连用:既来之,则安之|既要干,就干好。③跟“ 且,又,也 ” 等配合,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既勇敢又机智|既聪明又用功|既快且好。
既然 jìrán 与“ 就、也、还 ” 连用,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例句〗既然你答应了别人,就应该守信用。
既往不咎 jì wǎng bù jiù 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也作“ 不咎既往 ” 。
〖例句〗对犯过错误的人,只要他诚心悔改,我们都应既往不咎。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既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
完毕;完了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jì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蚀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往不咎。
⒊副词。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既xì 1.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6. 古文中"既"***有几种解释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eat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
完毕;完了〖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既
jì
副
已经〖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不久;随即〖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盐铁论·毁学》
既
jì
连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both…and;aswell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既成事实
jìchéngshìshí
已完成的、并且推定是不可改变的事
既定
jìdìng 已定的,已为前提的
既定方针
既而
jì'ér
不久,一会儿,副词。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既而得某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既而胡即放。——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既来之,则安之
jìláizhī,zéānzhī
既已来此,那就随安于此
他果然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则资之深。——《儿女英雄传》
既然
jìrán
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然他已经好些,他就可以回学校去了
既是
jìshì
既然是
既是干不成,就算了吧
既往
jìwǎng
以前
既往之事
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既往不究
既往不咎
不追究已经过去的错误
既往不咎,立功赎罪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既然有今日的如此结果,何必在当初那么做。用以感慨现今的不如意,而深悔过去的错误
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红楼梦》
7. 文言文中,既的意思这是古汉语字典上的谢谢!!
很全了,现在考得一般是“已经,完全的意思”但在文中还要靠自己的理解哦!
既的古汉语意思
jì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③<;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取图奉之。””
既而不久;过了不久。
既且已经过去。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这是古汉语字典上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