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发展的?

经济学是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是制定各国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的理论保障。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这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的产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及新制度学派等。这些学派根据当时经济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潮流20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发生巨变的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还处于私人垄断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尚未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由经济,自由竞争和国家不干预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主流。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结束和政府干预主义新思潮的开始。七十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新情况,它促使了一些新的经济思想理论的不断产生。客观经济现状和经济思想的急剧变化,促使人们去思考,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由此加快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变革。

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开始从主要研究如何使整个国家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探索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克服的办法等。因此,西方国家中产生了诸多新的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20世纪上半期影响最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二战后,影响最大的是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等。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西方经济学家,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执教,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1890年他发表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将当时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节欲论等经济理论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带有折衷色彩的经济学体系。由于这一体系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因而他的学派又被人称作“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也被视为该学派的创始人。

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理论建立的前提是深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充分自由的,他们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满怀信心,认为充分的自由竞争是最理想的经济状态,这能保证最好地利用社会生产资源,最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他们相信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会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状态,因而不可能爆发全面的和长期的经济波动和生产过剩危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就认为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不管供给(生产)高达何种水平,都不必担心需求(销路)问题,即便生产出现局部的或偶然的失调,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也能自然恢复均衡。虽然他们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有时会出现失业问题,但认为那是暂时的现象。因此,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是最好的一种经济政策。

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还处在自由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还没有显示出来。但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却动摇了马歇尔经济学的地位,让人们意识到新古典经济学派存在严重缺陷。随后,主张实行政府干预主义的凯恩斯主义逐步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地位。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1883—1946年)建立的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其诞生的标志是1936年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凯恩斯认为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起因于私人投资与消费不足。对这些问题,市场机制本身没有解决的能力。他认为在市场机制中根本不存在人们所说的一只能将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仅仅依靠新古典经济学派所鼓吹的自由市场力量,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依靠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力的、大规模的直接干预,才有可能摆脱萧条和失业。政府干预理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最核心的内容。

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实行赤字财政以增加国民收入和减少失业;实行通货膨胀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实行对外经济扩张,以增加对外的投资和倾销商品,达到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目的。

凯恩斯主义的问世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需要,是经济理论上的一次大转向,给新古典经济学以毁灭性的打击。它不仅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而且也为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西方各国政府所青睐。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按照这一理论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效果就十分明显,它帮助垄断资本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凯恩斯的重大贡献正如《现代世界文化词典》所言:“无法讲清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不过从1945年—1975年的30年间,他的理论确实主宰着经济思想和政府政策,使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尽管凯恩斯并不是资本主义一劳永逸的救星。”

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去世后,他的门生们根据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对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其适应历史的变化,由此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或称后凯恩斯经济学派。该学派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美国的萨缨尔逊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一派是以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两派都提出了新的理论来完善凯恩斯主义,他们与凯恩斯在有效需求、国家干预调节等理论方面并无分歧,但在资本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一些政策措施等问题上分歧较大。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逊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最出色的经济字冢之一,1961年他在自己的名著《经济学》第五版中首先使用“新古典综合”一词,该派遂得名于此。

1953年,琼·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从而引发了二者之间的长期争论,“新剑桥学派”是在争论过程中形成的。1956年,罗宾逊的《资本积累》与卡尔多的《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发表,标志着“新剑桥学派”正式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同马歇尔的新古典学派综合在一起,试图形成一个集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古典综合派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只要通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可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强调通过市场机制,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尤其重视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决定作用;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建立了动态经济循环模式,对主要经济变量相互关系进行动态结构分析,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和幅度;用微观经济理论对凯恩斯关于消费、投资等方面的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遇到的“滞胀”危机。

新剑桥学派主张回归古典经济学传统,特别是在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点上,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提倡把经济增长理论同收人分配理论融为一体,着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主张政府实施某种社会经济政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货币学派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反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学派。其名称来自该派代表人物之一布伦纳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该派主要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米尔顿·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的基本思想源于西方传统经济学说中的货币数量学说。弗里德曼反对凯恩斯简单否定货币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重申了货币的重要性,提出了“货币规则”即货币的增长率应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一致的理论。同时,还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和浮动汇率,宁可保持一定的失业率,也不要搞通货膨胀。该派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渐取代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地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弗里德曼也因此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货币学派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弗里德曼被视为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有《资本主义与自由》、《实证经济学论文集》和《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等。弗里德曼的学说从1975年开始被美、英等主要国家付诸实施。

货币学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经济的矛盾之后,渐渐在失业率、高利率、增长缓慢等方面暴露出新的矛盾。例如,美国采用货币主义政策,把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约4%,其结果却创下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纪录。

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经济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费尔德斯坦、拉弗门德尔等。该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以达到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等。

供给学派产生后发展很快,二十年代已开始成为发挥政治影响和提供决策理论依据的学派。里根执政时期就吸取了供给学派的一些观点,构成了他的经济复兴计划的理论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从基本出发点看,前者与后两者的分歧点是要国家干预还是要市场调节,以及谁为主的问题。在具体政策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分歧。凯恩斯学派着眼于干预需求,货币学派着眼于控制需求,供给学派着眼于干预供给。

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产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包尔丁,法国的别鲁,瑞典的缪尔达尔等。该学派是相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制度学派而得名的。他们认为经济活动并不受经济规律支配,而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却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对制度因素的研究,重视制度制约经济的各要素。新制度学派基本继承了制度学派的理论,用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揭露并抨击它的弊端,对主流经济学持批评态度,其中不乏合理之处,成为西方最具有批评色彩的经济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