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是一种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那麽,从什么时候才有“字典”之称呢? --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清朝由张玉书等30人花了6年时间编成的《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以后,凡是这类解释单字的书,就都称作“字典”了。 ~ ~ ~ “汉语”时期:确立白话文为汉语主流 这个时期的辞书代表作是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老一代语言学家参与编纂的《国音字典》和《国语词典》。 我国最早冠以字典名称的辞书是《康熙字典》,然而它规范的是文言文,与真正的语文相距很远。上个世纪20年代新文学运动开始以后,白话文开始盛行,但却一直缺少真正的语文规范,连字词的读音问题都无法确定。于是当时兴起了“国语运动”,目的是谋求“国语统一”,“使天下语言一律”。这个“律”就是语言的标准。1913年“读音统一会”决定“国音”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作基础,同时吸收方言的一些特点;分尖团,保留入声。这是一种南北混合的音,不能成为标准,自然无法推行。只能改弦更张。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完全采用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这样才解决了辞书的注音问题。随后编出的《国语词典》、《国音字典》基本确立了白话文的主流地位,同时也为白话文提供了基本的语言规范。 但是从这两本字典的对字词的释义来看,与现代汉语的规范,还有非常大的差别,比如“刀”字,1948年出版的《国音字典》的注释是:1、供切割斩削之利器;2、古钱币名,作刀形故称;3、小船。我们可以看到,2、3两个释义其实都是“刀”字在文言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如果这样使用“刀”字,显然是不规范的。所以说,老一辈语言学家编就的这两部辞书,主要是确立了白话文的基本规范,而更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规范的辞书,要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出现。 “现代”时期:引入新知识确立新规范 1953年,《新华字典》正式出版,这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本辞书,也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辞书之一。 1949年以前,白话文已经确立了主流地位,特别是在苏区和解放区,白话文的应用更加广泛,但是已有的辞书文言色彩还是过于浓厚,已经不适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时候,编写一本新的现代汉语词典显得迫在眉睫,这本辞书就是《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由魏建功先生担任主编,采用的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曹先擢先生说:“《新华字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它以前没有一部能称得上完全合格的现代汉语字典,在它以后的现代汉语字典,是沿着它开辟的道路而不断改进的。” 《新华字典》的现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词书里引进新知识的内容;根据现代汉语来收词(字)、注音、释义。引进新知识的工作,以前的辞书也在做,主要是通过翻译国外辞书实现,而根据现代汉语来收词(字)、注音、释义,《新华字典》有开创之功,我们同样来看这个“刀”字的解释,《新华字典》里面的释义为:1、用来切、割、斩、削的工具;2、纸张的单位(数目不定)。与5年前出版的《国音字典》相比,《新华字典》抛弃了文言文的释义,增加了新的解释,更重要的,是确立了词条释义的白话文文风。从此,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被固定了下来。 “规范”时期:标准细化,精品叠出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辞书是《现代汉语词典》;另外,从编者阵容和词典特色来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能会成为这个时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辞书。 《新华字典》的出版解决了汉语词典的现代化问题,但是汉语言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够规范和标准的地方,作为一部主要用于普及的小型词典,《新华字典》也没有完全确立各个方面的语言规范,于是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64年)等国家标准,其间又有《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颁布与废止,直到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1988年颁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国家标准逐步完备。但即使如此,现在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还是有不少地方没有国家标准,有的语文现象甚至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时候,辞书承担了更多的确立基本标准的任务。 *给你参考 希望让我做 最佳解答* [^_^]
参考: (部份内容节录自网络)
字典是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在西方,是没有字典的概念,全是中国独有的。 字典收字为主,亦会收词。词典或辞典收词为主,也会收字。为了配合社会发展需求,词典收词数量激增并发展出不同对象、不同行业及不同用途的词典。随着吸收百科全书的元素,更有百科辞典的出现。 历史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zh/thumb/1/13/Erya-1996-07/180px-Erya-1996-07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尔雅》 东方最早的字典可算是《尔雅》,成书时期大约在汉朝之前,因为《尔雅》把字分类并作出解释,儒家学者把《尔雅》归类为训诂。 及后,大约在公元30年-124年
汉朝许慎编写说文解字,创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础,是字书中的佼佼者。 1190年,即西夏干佑庚戍二十一年,党项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成为考古学家翻译西夏文的依据。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第一部正名为字典的《康熙字典》正式面世。当中除了列举字的出处外,还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等的反切,并对同音切语加以归并。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马礼逊在伦敦时候,曾经得到一名中国人的教导下学习一年汉语,抵达广东后,曾翻译《三字经》及《大学》,并且编写过汉语语法书籍,所以对中国文化及语言有一定了解。因此在《华英字典》可以找到很多出自《红楼梦》和《论语》的例句。《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中国香港出版一部两卷本的《英华字典》,可算是中国香港最早的双语字典。罗存德在1848年到中国香港传福音,于1853年成为中国香港的中国福音传道会的主要负责人。他曾编写过《英话文法小引》及《英华行箧便览》。 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 编纂的理念 规范主义或描述主义从来是编纂字典的两个重要派别。 描述主义者认为人为的规范是很不自然的事情。规范主义者却认为要保持语言的质素甚至纯洁,不应该任意让人在实际语言的运用中败坏了语言本身。 在中国,正式使用字典一词,始于《康熙字典》。根据《说文解字》
典是五帝的书本,神圣尊贵的大册。其意义在于可以成为典范的书本,规范了字的意义及用法。这就是规范主义的例子。 在西方,字典(dictionary)源于拉丁文中的dictio-(字)或者dict-(说话)。其意义在于收集字词及惯用语,描述日常语言的运用。这正是描述主义的例子。 编纂的技术 早期字典的编纂是由各地收集文章及口语记录来作参考。编纂人把这些每一个字词的资料一笔一笔地抄写到资料卡上。因为例句不足
往往需要由编写辞典的专家创造一些例句。由于早期的交通不便,记录不全,抄写缓慢,使编纂工作达至数十年,尤其是第一本辞典的编纂工作是十分浩大。 创立了语料库.根据字词出现比率建立字频表,为语言学家及字典编纂人提供客观的数据,加快编纂速度。 功能 现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两大功能分别是: 以沟通为主
帮助对文字的理解及翻译 以知识为主
针对某事物来寻获知识 字的排序 中文字是表意文字,排列方式正是根据部首。部首在许慎创立时,***有540个,后来不断归纳淘汰,《辞源》中的部首只剩下240余个,到了《汉语大辞典》只有200余个。在1925年之后,部分中文字典开始使用由王云五发明的四角号码检字法,而大部分现代汉语字典的字词却跟据普通话音标来排列的。
参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