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有的作用在于互相学习提醒,分忧解愁。他们不论是直言还是曲意,都是出于一片赤诚的心。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当别人真诚提醒的时候就是自己应该仔细聆听的时候。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要善于学习朋友的优点和长处,不断提高自身的学问和修养。对待朋友要真诚坦率,反过来真诚坦率的朋友提出的建议自己也要能听得进去。曾国藩善于结交朋友,更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进而不断完善自己。
曾国藩对孟子“与人为善,取人为善”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做了详尽的解释,大意为:想来古代圣贤的人大多与人有善。以言语教诲别人是善教于人;以德行影响别人是善养于人。别人的优点,我学习我得益,我的优点也可以使别人获得益处。这样良性循环下去,获益就会无穷无尽。君子之间的相处方法大概就是这样,师生间的也是这样。由此可见,在曾国藩这里,取和予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他把孟子对这句话一方面的理解化成了两个方面,寓意更深远了。
与此同时,曾国藩把“与人为善,取人为菩”确定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他在与人交往、处理政务的时候就坚持实践这一原则,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曾国藩的事业因为人才聚集而逐渐兴旺发达起来。1859年曾国藩在给部下的一封信中写道:“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以后望将取诸人者何事,与人者何事,随时开一清单见示,每月汇总账销算一次。”可见,曾国藩把处世的原则化为处理政务的方法了。
另外,曾国藩与人为善的事数不胜数,他的幕僚对曾国藩尊敬有加,甚至崇拜他,事事效法他,把曾国藩当成为人处世的楷模。性格、为人、气度、办事方法无所不学。反过来,曾国藩取人为善的事例也很多,如接受别人的谏言,采纳僚属的意见,婉辞皇帝的圣旨等等。大事如此,小事也一样。
曾国藩遵循父亲的教诲,天不亮就起床,随后即用早餐。在东流大营时,幕僚欧阳兆熊及李肃毅、程尚齐等人认为晚睡早起太辛苦了。曾国藩知道后,戏称早饭为“进场饭”。在湘军克复安庆后,欧阳兆熊置酒为饯,在席间欧阳兆熊婉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早晨起得太早,也太辛苦了,不如‘进场饭’就免了吧。”曾国藩笑着答应之,其实曾国藩早就意识到大家都对“进场饭”有意见了。这件事虽小,但由此可见曾国藩善于接受别人谏言的胸怀。
俗话说“忠言逆耳”、“刀子嘴豆腐心”。人生在世,朋友多种多样,聪明伶俐的,博学多才的,热心助人的……但最有益的朋友应该是敢当面批评的谏友。他们提出的意见往往切中要害,更有利于我们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和境界。虽然这样的朋友可能一开口就揭人短,但被揭的人若能静思己过就会获益匪浅,所以这样的朋友比口蜜腹剑之辈强过不止百倍了。
在曾国藩的同年进士中,有一位同乡陈源兖堪称他的谏友。古今天下、人生、学问他们无所不谈。早在1838年曾国藩会试京城中进士后,就与陈源兖成了亲密的朋友。两人相互帮助,坦诚相见,经常毫不客气地直言提出对方的缺点、毛病。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岱云(陈源兖)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予言皆己所未能而贵人者。
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盲也。
曾国藩切实感到这位同年好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缺点,以致发出“直哉,岱云克敦友谊”的感叹。谏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也只有真正的知己才会有亲如手足般的情谊。陈源兖大病时,曾国藩经常去看望,有时候甚至会通宵达旦地照顾他。看到他病情反复,心中很是着急,一时竟手足无措,夜不能寐。陈妻因病去世的时候,曾国藩大力协同陈源兖操办丧事,并亲自为陈妻撰写墓志铭。
同样,曾国藩对于陈源兖也直言批评。陈源兖心地高傲,有时言行和常人有所不同,以致常常引起别人的误解。曾国藩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广交朋友。你的妻子去世之后,不少朋友都送了奠幛之类的礼物,你应该回谢,但你没有给雷鹤皋谢书,这是不应该的。这是很重要的环节,反映了为人做事的原则,务求三思。”
陈源兖的脾气不好,有时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到公务处理。对此,曾国藩致信严厉批评,责怪他不注意惩愤。两人亲密无问的关系使曾国藩感到自己在京城时的生活非常充实愉快。
1845年,当陈源兖奉旨赴任吉安太守时,曾国藩感到惆怅。他撰写了一篇《送陈岱云出守吉安序》,勉励好友沽身自好,清正廉明为官。当曾国藩接到陈源兖从江西寄来的书信后欣喜若狂,并在高兴之余,即兴作了一首诗怀念他们同在京城友好相处的日子:“计与阁下相处八年,忧戚爱憎,无一不相告问,每有称意之言,与不可于心之事,辄先走白阁下。今遽乖分,如何可任”。
陈源兖在广西有所作为,担任吉安府后不久即调任广信知府。曾国藩深知自己老友的毛病,在书信中提醒他不要锋芒毕露,以免引起别人的忌恨和不满,这种恳切的劝告更让人感动。
由此可见,朋友的作用在于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分忧解愁,不论是直言还是曲意都出于一片赤诚的心。所以,广纳言,交谏友是人生的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