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关于中国首饰盒文化或历史~~详细些

关于中国首饰盒文化或历史~~详细些

“妆匣”,是一个已经消失的语词,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找不到,更不易为今日年青人所知晓。然而它却伴随中国女性数千年,成为古代女性最贴身、最钟爱的常用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饰盒”。古人的首饰盒主要用于梳妆打扮,也是梳妆盒。

从古到今,小小的妆匣富集了多少女性的喜怒哀乐! 其中最动人的故事当推明代传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江南名妓杜十娘,为了争得人身自由,在皮肉生涯中,悄悄储存珠宝首饰,觅得如意郎君赎身,出嫁,岂知在启航归家途中,被见利忘义的丈夫转手出卖给富商做小妾,把她再次推入火炕。多年来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积蓄起对自由的强烈渴望,苦心的等待,一朝全被负心汉击得粉碎,悲愤之极的她,端出妆匣,站在船头,把价值连城的珠宝,一一抛入河中,随后纵身跳下,被滔滔的浊流吞没。这故事就起于妆匣、终于妆匣。

这妆匣究竟装的是什么? 《妆匣遗珍》从两千多件收藏品中,精选了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女性的传统银饰,摄制成精美的图版,给让读者可充分地玩味、欣赏。

这是一份份令人暇想联翩的收藏物,因为它已成为历史,属于已经过去的时日,在现实中很难再度出现;可它又有太多的历史遗迹可追忆,重新将已消失的历史踪影在眼前复活。

收藏最多的是簪和钗,这是古人用以束发的装饰物。汉族女性喜好梳辫盘结的发型。长长的头发挽在头上,用一根或几根簪钗固定,发髻的盘法和簪钗的多样性,带来多姿多彩的装饰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这长长短短的簪钗,以金、银、玉、骨、木质为原料,用精细的镌刻,镶嵌各式珠宝。从皇亲贵戚到农家妇女,贵贱不等,却都拥有自己的一份簪钗,只是价值昂贵者显示了持有者的财富与身份地位罢了。

簪钗不仅是装饰品,还与古人一生命运相连。这簪又名为“笄”,女子十五岁成年,如果许婚,要结发上笄,称为“上头”,行过“笄礼”的,就是待嫁之人,因此称“及笄”。男子年二十行“冠礼”,这成年的仪式,是在头顶盘结、戴冠,冠的左右两侧预留两个小孔,用簪横穿发髻,加以固定。男的要经“冠礼”,女的经“笄礼”,方可论婚嫁,开始人生的重要转折。未成年的女子不用插簪钗,通常是将头发集束在头部的双侧,梳成树丫或兽角状。古人之所以称童年为“总角”,女孩称“丫头”,其名称就来源于幼年的发型和发饰。如今人们常用“与君偕老”来表示恩爱夫妻,白头偕老,其典故出自《诗经》: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这“副”是盖头饰,“珈”则是指发笄下的金玉垂饰,所以君子偕老的后一句是“副笄六珈”,用以形容贵妇人盛妆的头饰。女性天生是簪钗爱好者,不论尊卑贵贱,常以“裙钗”自谓,以裙子和簪钗代表自己,《红楼梦》中的十二名女主角,世人称之为十二金钗。由此可见,古代的男男女女从童年、成年、婚嫁,到老年,各阶段的称谓与祝愿,竟然与小小的簪钗有关。一个家家都有,人人可持的发型、首饰,与中国人的生息如此紧密相关,在世界上也属少见。

这簪钗还能增加女性婀娜多姿的步态,有一种簪子下垂珠链,用一根细丝状的金银或骨棍相连,颤悠悠地插在盘髻上,走起路来一步一摇,称为“步摇”,生动地表现出款款而来的淑女形象。

“裙钗”中自有女中丈夫,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是四千年前商代的妇好,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有一座全身戎装的塑像,那威镇四方,雄视天下的气概,足以表现她指挥千军万马的威力。可出乎意料的是,在她的墓葬中,竟然发现精美的玉笄有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九十余件,一个多大的妆匣! 想不到在她战盔下,也有美妙的发髻和簪钗。这使人想起从军的花木兰也有“对镜贴花黄”的故事,原来中国女人并非“不爱红妆爱武装”,在妇好的随葬品中簪钗多于战刀,恰恰说明,巾帼英雄爱“武装”更爱“红装”。

盘髻本是头发的美容,由于头发位于人首之端最显要的位置,从而又最能显示人体的文采风流,所以高髻往往是高贵身份的体现,这在中外都一样。也许18世纪的欧洲女性,以那高高的发髻,细细的纤腰,罩钟式的大桶裙,赢得我们心仪。岂不知再上溯300 年,15世纪欧洲女性的发髻,竟然是布局巧妙的“盆景”,顶在头上的是狩猎、磨坊、要塞、军舰的造型,甚至构造成牛羊成群的牧场。要做成这样的发式,需要两磅发蜡、三磅粉、十多米薄纱、几百支发插,这可不是个别人的作秀,而是社会的流行时尚,伯爵夫人、闺阁娇娃,小家碧玉,相互攀比,那发髻就愈塑愈高。这真是匪夷所思! 头上如此负重超载,还能不能安稳入睡? 原以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处,想不到中国古人的高髻也不示弱,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供养人的壁画中,就有一位五代时期的妇女,头上的发髻做成巨型的凤凰,发髻的高度比脸长出两倍有余。不过中国人并不用发蜡,而是用刨花水,这是用特种木条刨得薄如纸张浸水而制成的粘液,再用各式簪钗固定,就能使得巨凤安然地坐落在头顶。刨花是水剂,簪钗可随插随拔,远比堆满头上的发蜡、粉和纱,易清洗、好卸妆,这样地轻松上妆和下妆,正是中国女性聪明的创造。

到明清时期中国女性发髻之多,真是美不胜收,诸如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堕马髻、苏州厥、平三套、连环髻、双盘髻、圆髻、巴巴头、双飞髻等等,每一种发髻都有造型各异的簪钗,经过模压、锤锻、堑刻、镂空、累丝、镀金、点翠等各种工艺,塑造出花卉果木、祥禽瑞兽、人物神仙、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山水云彩等花纹。满族妇女还有一种扁平长方形的固发饰物称为“扁方”,刻有吉祥文字,把发横绕在扁方置于发顶,这就是两把头,上面再罩以花冠就成了大拉翅。

其实,妆匣中的首饰并不限于梳妆用的簪钗,还有璎珞、别针、项圈、项链、镯&from=forum21" target="_blank" class="ReplaceKeyword">手镯、坠链、领扣、耳环、戒指、玉佩等等琳琅满目,身体的多种部位都有相应的装饰品。为什么只言“首饰”不言他饰,即是以首之饰为代称,这与中国装饰品的变化体位有关。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重在头部和脸部,其他部分都被宽大的服装遮掩,胸部还被束胸压得扁扁的,可欣赏的都集中在人体的上部,其中以头发最能随心所欲地梳妆,塑造发型的簪钗特别受到女性的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化,装饰的重点也在改变。现代女性很少盘发髻,那簪钗自然没有了用武之地;脖颈露出来了,项链的装饰效果也就突出了;腿部裸露了,脚链时兴了;肚脐装流行了,肚脐的装饰品也畅销了。但是不管千变万化,首饰,这来自古人审美意识的称谓,却风采依旧,不然何至于项链、脚链,这装饰项部、腿部的装饰品也称“首饰”呢?

由于收藏所限,《妆匣遗珍》没有金钗只有银簪。金钗比银簪更贵重,更精致,因此银钗稍逊于金钗。唯其如此,银钗属于平民阶层所拥有,具体生动地表现平民女子的梳妆打扮。

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女性可能享有比古代更丰富、更花哨的妆饰制品,但别忘了,手工制作始终独树一帜,因为那不是模式化的机械生产,而是人见人殊的个体创造。每枝银簪都因制作者的不同风格、不同手法,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罕有雷同,这手工打造的优越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妆匣遗珍》堪称一个宝盒,为现代人打开了古人装饰的美景,值得欣赏。遗憾的是,该书文字部分偏少,只是简单的说明,研究的功力尚有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研究的出发点,作者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