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白话与文言怎么区别
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2. 关于文言文,古白话几日不见,方兄愈发神经。方兄近日忙甚,端的好久不见人,可是又花丛忘返?旧时一别已是三年,不曾想今日与兄台在此相逢。小生无聊子,见过方兄,久闻方兄大名,今日得见,实为三生之幸。方兄近来可好?阁下可是方块方公子?见过这位公子,我家小姐有请姓许名仙字汉文 祖籍钱塘有家门 世代为商重信义 贩卖药材作营生 不幸父母早亡故 清明佳节来上坟 游罢西湖回家转 满天风雨遇佳人 不知二位名和姓 为何要到清波门三生有幸来相识同船***渡走一程哪走一程
3. 古白话和文言文的区别首先说一下文言文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再说一下古白话的来历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所以说,文言文一产生,就是和口语截然不同,简洁明了,一般没文化的也是看不很懂的。
文言文到了秦汉是成熟时期,所以有“文必秦汉”之说,这里的文就是指文言文。至于到了隋唐及之后,科举产生了很多半成品秀才文人,上不来下不去,处于文化的边缘,逢人还爱拽文,介于文言文与白话之间,这估计是古白话的一个源头。再加上有些传统礼仪用词(文言),在生活口语中大量使用,又迎合普通人的文化需求,古白话就产生了。
至于,唐宋明清的古文运动,都是为了保持古文化(文言文)的纯洁性,在正规书面行文纪事上倡导文言文,排斥古白话和口语的举动,相当于现在文化届的“反三俗”
而我中华民族的口语即日常用语,是渐变的,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即使秦始皇复活了,和我们对话,除了许多名词他不知道外,日常话比如“吃饭没有?”“身体还好?”还是可以交流的。
以上,仅是一孔之见,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有谬误,还请勿怪。要有其他疑问,咱们可以再交流。
4.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古代汉语,又称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5.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求大神帮助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
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可见,同口语的亲疏远近是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
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话文,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言文是合一的,我们现在觉得那些深奥莫测的古文典籍其实就是当时的白话著作。
比如让人感到“佶屈聱牙”的《尚书》,其中的“诰体”大多便是当时记录下来的口语,《汉书·艺文志》说:“《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号令”就是“告示”,“其言立具”则说明是没有经过润色文饰、立刻写成的告示。再比如《诗经》,我们知道其中的“风”多为民歌,这也可以肯定有不少是口头直接创作的。
而另一部《论语》,则更是孔子的一部语录,与口语的关系自不待言。 由于历史的变迁,书面文字原地不动,而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却必然要发生变化,所以大约从六朝起文言文便与口语有了明显的脱离迹象。
可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语音的差异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上的理解,所以言文不一致不是什么迫在眉捷的事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同时也因为先秦两汉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这部分作品又是汉文化的源头,所以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就自觉地坚持了一种仿古文创作,这等于是人为地加剧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了汉语长期的言文不一致。
而恰恰是这种貌似背离了语言发展规律的创作行为,却造就了汉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绝的奇迹,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达了汉文人在文化态度上的绝对自信。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符合人们口语交际习惯的口语作品,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开始,到敦煌变文、唐宋语录、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一路下来,应该说每朝每代都曾产生过数量不少的白话作品,但它终究未能撼动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只能散落在民间。
这一切,直至晚清才发生了逆转。其时外强 *** ,国运多舛,国人首先在文化自信心上产生了动摇,这是一个前提的条件,也是汉文化日后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国人破天荒地把传统推上了被告席,历数其罪过,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必然要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于是黄遵宪要“我手写我口”,裘廷梁则声称“崇白话而废文言”,可以说是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先河。
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来每个时代对历史的反思都是一种正常反应,也是传统文化发展进步所必需要走的一步。
但把国家衰败的责任推卸在传统身上,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然后再把这一罪过连坐到文言文,就更是荒唐之举了。可是由于面临着可能出现的亡国险境,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让国人最难接受的行为,任何冷静的思考都会被斥为反动思想不得彰显,而代表爱国的激进主义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于是到了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当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虽然是从改良文学的角度入物,其主旨却是倡导白话文,并认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他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部《白话文学史》,就是来论证这个观点的。
陈独秀也于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用"三大主义"来呼应胡适的"八条主张"。这一前一后,可以说是真正拉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革命的帷幕,中国大地从此便没有了一个安静的时刻。
1918年《新青年》内所有文章改用白话文,《新潮》、《星期评论》等各类白话杂志也紧随其后,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版,白话文蔚然成风。1920年9月,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本年秋季起,一律改用国语。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官方认可的合法地位。 可是当我们回首再重温这段历史时,却不难发现正是那些在白话文运动中的挥拳呐喊的领军人物们,其实恰恰是文言文的最大受益者。
他们对文言应用的熟稔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熟识程度,都不是普通人可比的。他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出点瑕疵显然不是件难事,同时他们身上的文言文功底也并未因为自己否定文言文的行为而消失贻尽,这反而使他们应用起白话文来更易如反掌。
可是在白话文运动中,文言文的受益者们对文言文的种种好处非但只字不提,反而贬之为“桐城妖孽,文选谬种”,文言文就像瘟疫一般,让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这些人却把自己装扮成尝百草的神农氏,在体验过文言的苦楚后,便告诫世人文言的毒负作用如何之大,完全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精神,如鲁迅便有“青年人不要读古书”之说。
可是血气方刚世事未谙的年轻人又有多大的辨别能力,千万句苦口婆心的归劝怎么也抵不过一声“振臂高呼”的爱国口号,于是这种批判文言文的运动便有了“天下景从”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恰恰。
6. 什么是古白话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
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
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
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7.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古代汉语应涵盖两大部分,即文言文和古白话文。文言与古白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通 的,又是有区别的。因为是相通的,不懂文言必然影响学习古白话的深度;因为是有区别的 ,二者的学习不能互相替代。文言与古白话有传承关系,古白话中当然有文言成分,但文言 与古白话是古代汉语不同阶段、不同分支的语言,学了文言文并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懂得 古白话文。并且,汉语传世文献存在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有没有完整系统的古代汉语知识 ,直接影响到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还影响到理解与解释现代汉语的深度与准确程度。何况 古白话除了对现代汉语学习有帮助外,也还有它独立的社会认识价值。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 个严峻的现实:现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古代汉语有着片面的感性认 识,视野不开阔,重上古、轻中古,对中古汉语和古白话缺少求知欲,并且知之甚少。据调 查,他们往往在毕业后从事与中古汉语相关的工作时,感到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古代汉语 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说明以先秦语言为基础的文言文知识理论对古白话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
中古和近代正是白话系统由萌芽而渐臻成熟的时期。在中古时期,汉语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文言与白话的分离,口语词汇的大量产生,是这一时期语言的主要标志。太田辰夫认为 “中古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这个时期的口语跟秦汉以前有很大差别,但是由于书面 语的保守性,口语成分只能在这里那里露个一鳞半爪,要到晚唐五代才在传统文字之外另有 口语成分占上风的文字出现。另处,汉魏六朝时期文献不仅有“一鳞半爪”的口语成分,而 且已经有“口语成分占上风的文字出现”,如任昉《奏弹刘整》、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贾思 勰的《齐民要术》,某些史书传记中大段大段生动俚俗的对话描写,翻译佛经中十分通俗浅 显的小故事等,这些都说明中古汉语与上古文言文比起来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以其口语化 的特色在古代汉语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所以应当独立出来,作为古代汉语教学内容 的一部分,这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是大有好处的。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前人对此重视不够,作为后人,我们不应当再重蹈覆辙。蒋礼鸿先生在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目》中指出:“古代口头语言的真实面貌,反映在‘正统’的文言 文里的非常之少,而在民间的创作以及文人吸取民间口语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其一部分。民谣 、诗、词、曲、小说、随笔、语录等,其中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口语的材料。研究古代语言的 人,对这些还没有加以足够的注意,以致古代语言真相隐而不显。”因此,在目前古代汉语 教学中增加古白话、口语的内容,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8.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1、定义不同 古代汉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白话文:古白话是汉魏以来,随不同时代实际语言发展而变化的较切近口语的语言。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2、特点不同 古代汉语:言简意赅。字少但表达的意思明确,准确,不罗嗦、不赘述。
单音词占优势,向双音词发展,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 古白话文:比白话小说精炼。
3、起源不同 古代汉语: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古白话文: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