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人格隐喻运用的机理是什么

人格隐喻运用的机理是什么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据《韦伯斯特词典》,隐喻(Metaphor)是辞格的一种,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是一种凝练的明喻,以明喻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大英百科全书》则进一步强调,隐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与明喻之间存在质的差别,涉及“一系列”概念,是诗歌的基本特征。拟人、换喻、提喻、寓言和 象征均属于隐喻。

在英语中,隐喻(Metaphor)是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二、隐喻的心理机制

隐喻就是在两个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这种相似,首先是外形感官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内心感受层面上的相似。比如,人们生活中经常会说“男人是山,女人是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黛玉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隐喻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理解自身和外部世界。

在人的潜意识里,当两个不同的事物带给人们相同的感受时,那么,其中一个事物可以代表另外一个事物。比如,“党”是一个事物,“妈妈”是另外一个事物;这两个事物,带给了人们同样的感受,因此我们就可以说“党啊,亲爱的妈妈”。(隐喻)

隐喻,所对应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潜意识“初级思维过程”中的类比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