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zhà měng 类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 [编辑本段]生态特征 蚱蜢(zhà měng)(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我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 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害禾本科植物。 [编辑本段]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栖息于草地、农田。 2.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3.生活于草地、农田。 资源分布: 1.分布于全国各地。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分布于全国各地。 [编辑本段]中药资料 药名蚱蜢 别名蛗螽、蠜、螽、蟅 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 汉语拼音zha meng 英文名Grasshopp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 2.Oxya chinensis Thunberg 3.Acrida lata Motsch 归经肺;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痉;止咳平喘 科属分类蝗科 拉丁文名Oxya chinensis 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哮喘 生态环境生活于草地、农田及堤岸附近。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分布于全国各地。 形态 1.飞蝗,体长约5.4cm,黄褐色。头顶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触角丝状,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 对,末端和脚端都有尾毛。 2.中华稻蝗,体长圆形,长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沟深。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上。 3.稻叶大剑角蝗,体细长圆形,雄虫长约5.4cm,雌虫长约9cm,全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著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雌虫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纵行的白色。 性味味辛;甘;性温 药材基源为蝗科动物飞蝗、中华稻蝗、稻叶大剑角蝗等多种昆虫的成虫。 出处《中华本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