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佛教上怎么注解“五下分结”

佛教上怎么注解“五下分结”

佛学大词典 对“五下分结”解释如下:

五下分结

梵语pan~ca-a^varabha^gi^ya-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全称五顺下分结。略称五下结、五下。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五下分结即:(一)欲贪,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二)嗔恚,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三)有身见,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四)戒禁取见,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五)疑,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欲界众生由于上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五顺下分结以三十一事为自性,所谓欲贪与嗔恚各为欲界五部之所断,故有十事;有身见为三界见苦所断,故有三事;戒禁取见为三界各见苦、见道所断,故有六事;疑为三界各四部之所断,故有十二事,总成三十一事。〔杂阿含经卷三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顺正理论卷五十四、大乘义章卷五末〕(参阅‘五部’1154)

三藏法数 对“五下分结”解释如下:

五下分结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一贪结贪者。贪着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嗔结嗔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嗔心而不自己。由此嗔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身见结身见者。谓欲界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分界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四戒取结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五疑结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决也。谓欲界众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由此疑惑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下分结”解释如下:

五下分结 (术语)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立五结:一贪结,贪欲之烦恼。二嗔结,嗔恚之烦恼。三身见结,我见之烦恼。四戒取结,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五疑结,狐疑谛理之烦恼。此五惑于欲界而起者,且为之不能超脱欲界,故谓之下分结。俱舍论谓之顺下分。见俱舍论二十一、大乘义章五末,四教仪集注中,三藏法数二十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下分结”解释如下:

五下分结经 (经名)摄于中阿含经五十六。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下分结”解释如下:

五下分结 (术语)谓系缚有情于欲界之五种烦恼。见结条附录。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五下分结”解释如下:

五下分结(梵pan~ca a^varabha^giya-sam!yojana^ni,巴pan~c'orambha^giyani-sam!yojana^ni)

指系缚有情于欲界的五种烦恼。所谓下分,即下界,相对于色、无色的上界,而指欲界。具名五顺下分结,略称五下结或五下。《俱舍论》卷二十一云(大正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