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篇文章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学生和一个外国留学生一起看科教频道,报道了开曼群岛附近的火山口,发现了一种白色盲虾,可以耐热450度高温。那位留学生感叹道“哇,这个生命真顽强!”中国学生遗憾说:“这虾,开水肯定是煮不熟,只能用油炸了。” 当然这个故事幽默也好,滑稽也罢,说明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的崇高地位。
中国自古崇尚民以食为天,文学自然也担当起饮食文化的传媒功能,一部文学史也是一部饮食文化史。文学和美食相辅相成,经纬有序,孕育出张佳玮先生的新作---《这本书好吃吗》。
一、文学与美食相遇,散发出经典的魅力
张家玮先生的《这本书能吃吗》,站在文学和美食的交织点上,独辟蹊径,用全新的立义,从吃处着眼,从文学经典入手,通过文字视觉和美食味觉的碰撞,在饮食细节上,带我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作者和作品,同时,又把我们以前读过的文学经典在温故的路途中,回味其中饮食文化的新内涵。30位作家,30部作品,在文字和美食的交织中,让我们领略到那从各种特色的美食中透露出的人生百态和世间滋味。
文学与美食很多时候是一种偶遇,作者写美食,各有各的缘故。张家玮书中不但复述了不胜枚举的美食,有《金瓶梅》中的木樨荷花酒、糟鲥鱼,还有《儒林外史》中的腌鱼腊肉、糟鱼火腿、云片糕;有《骆驼祥子》中的热烧饼夹爆羊肉、老北京涮羊肉,也有《武林旧事》中的羊舌签、蜜煎荔枝;有《呐喊》中的蒸毛豆、梅干菜饭,更有《棋王》中的蛇骨茄子汤。《挪威的森林》中的日式美食西京渍、厚蛋烧,《基督山伯爵》中的西方饮食阿尔勒腊肠、马赛鱼汤……生活中有多少种味道,文学就能呈现给你多少种的滋味,而且更浓、更醇厚。这些美食是律动的,既有色香味的芬芳,同时还携带着作者情感。
二、文学与美食碰撞,闪耀出经典的光芒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史岁月的积淀,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关于美食和美食理论,中国从《左传》、《论语》时就有记载。《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吃,是天大的事情。尤其是《论语》中,“政”字出现过41次,而“食”也出现了41次,其中30次是当“吃”讲的。而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圣人为腹不为目”的哲典,将一切思想观念都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上,更把吃提升到与治理国家相提并论的高度。
在文学作品中提到“吃”,不仅仅是指填饱肚子的进食,而是一种占有,一种心态,一种趋向、一种生活方式和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大家对《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三部文学名著中描写的美食,进行细致解读,就会发现,“吃”从来不简单,“吃”的背后隐藏着人心、文化、金钱和权利,古今宜同。
《红楼梦》描述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对贾府贵族家庭的饮食生活作了细致传神的独特刻画。据考证,点心、饮品和主食类的36种,肴馔有58种,总的食品高达180多种,形成了一套完整、独具一格的“红楼食谱”。《红楼梦》里的美食冠绝古今,那些公子小姐们钟鸣鼎食,吃得太过矜贵。吃螃蟹烤鹿肉,讲究的是文人雅趣,阳春白雪。吃,只是一个道具,琴棋书画诗酒花是他们的生活,赏花吟诗、风花雪月才是重头戏。
而《金瓶梅》中的饮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则是熟鹅、烧鸭、蹄膀、排骨、鲜鱼等,纯粹是市井里俗的吃法,接地气,毫无隔膜感,起码读着读着会感觉饿肚子。叫上名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00多种。茶19种,茶字出现734个,饮茶场面234次。酒24种,酒字出现2025个,大小饮酒场面247次。相比之下,小说里男女之事描写才105处。“饱而思淫欲”,果真如此。
《儒林外史》中的吃,不同于《三国》、《水浒》的豪迈血腥;也不同于《红楼梦》的富贵雅致;多为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与吃法,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在这烟火气中,"吃"尽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这与《红楼梦》的贵胄之家吃文化、吃品位天壤之别。《儒林外史》的吃,穷者唯求一饱,贵者吃的是排场。《儒林外史》中一场官绅士族“门当户对”的婚礼,其中饮食之丰富,名堂之繁多,让现代人也叹为观止。民国才女张爱玲曾经说:“相府(李鸿章)家的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是看个吃!”
当然,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晚宴,其奢侈程度和中国的酒宴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鱼和海鲜分别是爱琴海、小亚细亚、好望角出产的,小蝶鲛来自圣彼得堡的伏尔加河,蓝鳗来自那不勒斯的富莎乐湖…而且都是鲜活的,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能把这些食材聚在一起,难以想象,简直象世界海产品博览会了。大仲马的这种低调豪华,把他浪漫主义的格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文学与美食融合,激发出经典的底蕴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饮食业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景象。漕运的发达,为北销南运的商人提供了便利,南北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的饮食文化。京菜、川菜、苏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徽菜琳琅满目、各成体系;苏式、广式、闽式、潮式、徽式和京式的糕点争奇斗艳,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推向了新的高峰。把美食植入文学之中,为文学的繁荣增色添香不少。除了有助于情节的推进,更满足了阅读者关于美食的精神享受。美食享受已经变为一种风雅、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方式。
另外,在中国的文字中,关于做菜的汉字是最多的,如蒸、煮、煎、熬、滚、汆、涮、煲……还有那一系列火字旁的汉字:炒、炝、炊、烧、爆、炸……等,这些字,与吃、与美食都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毕竟自古至今对美食的热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凝固到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文学来源于生活,美食进入作家的作品中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底蕴之所在。文学与美食是一对孪生姐妹,作家对美食的执着,并非是味道的诱惑,而是深谙世间百态浸润的情感。美食与文学的融合,在蒸煮煎熬中,在酸甜苦辣里,不仅能品尝生活的本味,而且更能促进文人墨客著书立说要达到的终极理想---真善美上的飞跃。
这是一本雅俗***赏的书,也期待着与你完美相遇。《这本书好吃吗》?秀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