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伏尔泰的思想最早在哪个文本中完全体现

伏尔泰的思想最早在哪个文本中完全体现

法国近代化思想启蒙先驱、自由之父伏尔泰:

“基督教无疑是最可笑的、最荒谬的和最残酷的。”

“为了神学论争,五百年来,有时在这个国家,有时在那个国家,鲜血流遍大地,洒上绞刑架和断头台,差不多没有间断。”

“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无疑是应该向人民灌输最多宽容的宗教,但到目前为止,基督教徒是所有人中最不宽容的人

伏尔泰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Fran?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对朋友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4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以及他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统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请他当过宫廷史官,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为上宾,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见过也,但最终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欢而散。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王往来。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夫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县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

《全能的伏尔泰:追求自由的一生》

(Voltaire Almighty: A Life in Pursuit of Freedom)

佩尔森(Roger Pearson)著

Bloomsbury出版,2005年11月

伏尔泰尽管不是18世纪法国最有名的启蒙哲学家,伯林却依然选择他为代表,称他是“18世纪最负声望的人物”(《启蒙的时代》,译林版2005)。其实,伏尔泰是18世纪欧洲的最伟大文人,“中产阶级”的楷模。牛津大学法国文学教授佩尔森的这本传记,华丽、博学和好看,得以让当代人进入这位身后被移葬法国先贤祠的“文豪”跌宕起伏的人生。

伏尔泰原名让?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是私生子。他母亲拖着他找了个不错的丈夫,使他能够接受当时的卓越教育(在耶稣会学校读书)。原本希望被培养成律师的阿鲁埃却立志成为诗人,17岁就写出悲剧Oedipe。该剧在1718年上演后引起轰动,使他名利双收。也就在那时,他给自己取名伏尔泰。当时的法国还是旧制度,根本没有法治而言,因此,文人常常受到贵族的欺负,伏尔泰对此感受特深。17岁时,他因一首讽刺摄政王的诗,被判入狱11个月。1725年,他遭到由一个贵族恶少指使的一帮人毒打,当他试图回击那恶少的时候,他被再次送进巴士底监狱。这样的遭遇使得诗人看清了政治现实,也使得他对旧制度的攻击既坚持不懈,又充满智慧。比如,流亡英国时期的《哲学通信》(上海人民版译本)借着对比英国和法国,让读者了解英国人的“自由”——宪政,法治,相对自由的经商,宗教宽容,出版自由。尽管该书充满曲笔,还是不容于教会和宫廷,屡次被禁(却一再被翻版,他的敌人甚至通过盗印此书发财)。

本传记对伏尔泰个人感情生活也倾注了相当笔墨。毕生不结婚的伏尔泰有他毕生的爱,那就是埃米丽,一位有夫之妇,不仅性感,而且有着匹敌伏尔泰的智力(她翻译了牛顿的《数学原理》,并且成为经典!)。他们一起生活了将近20年。埃米丽在生产的时候丢命(孩子既不是伏尔泰的也不是她丈夫的)。伏尔泰写道,“在她的陪伴下,我每天懂得新鲜事,我的一切,功劳在她”。伏尔泰后来还有一位爱侣,他的侄女玛丽—路易,伏尔泰最后20年岁月是与她在一起的。

传记最具启示的是对比伏尔泰和他笔下的赣第德,指出两者的相同点:幽默;勇敢面对生存的恐惧,同时仍然活在希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