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灵光寺坐北朝南,纵向布局。南部为大悲院和金鱼池院,北部分别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宝殿。
灵光寺宝塔巍峨,殿宇宏丽,古木参天,游廊迤逦。更有流泉飞瀑临崖垂泻,锦鳞追逐游戏莲池,钟磬悠悠,香烟袅袅,景致分外迷人。
山门殿面朝东南,高耸于数十级石阶之上,朱漆门窗,金黄瓦顶,玉砌雕栏,铜钟铁鼎,一派富丽堂皇。廊檐之下高悬一方巨匾,匾中是“佛牙舍利塔”5个贴金大字,书法敦厚凝重。
步入殿门,可见得幡幢高垂,锦绣精美,雕案俨然,法器琳A。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铜胎贴金巨制释迦牟尼佛像,居中供奉于莲花宝座之上,仪态肃穆安详。
出山门殿后门便是塔院,在苍松翠柏的拱卫之中,一座雄伟壮丽的宝塔巍然屹立,这就是佛牙舍利塔。塔底是用汉白玉石铺砌的塔基、围栏和灯龛。中部镶嵌着青白石雕花门窗,上部是八角红砖塔身和13层碧瓦密檐,顶部是施金120两的鎏金宝瓶。
此塔内7层阁室,底层是碑室,二层为佛牙舍利堂,堂顶装朱底贴金蟠龙藻井。雕花彩绘画屏前设金刚宝座,座上以纯金七宝金塔供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一颗。供案之上摆设各类贡品,再上5层是珍藏各种经书和法器的阁室。
心经壁宽30米,高7米。基座是花岗岩,墙面为青白石,顶部以绿琉璃瓦覆盖。经墙上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60个贴金行楷大字,字字禅风道骨,句句沁血殚精,足使人叹为观止。
罗汉墙宽25米,高8.3米,通体为花岗岩雕砌。墙分5层构造,底层为基座,顶层为廊檐,二四层分别为吉祥图案,第三层为核心,是五百罗汉图,综观罗汉图,其人物、鸟兽、花木、天梯、楼阁、祥云林林总总,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不可多得的佛教雕塑艺术珍品。
在灵光寺塔院与鱼池院之间是一座5楹丹漆大厅,叫做“归来庵”。此厅北依青松,南临莲池,西接悬瀑翠竹,东延画廊古藤,四外风景如画。庵的主人名端方,号陶斋,清代光绪年间曾做过三地总督。
最终因有违大清仪轨而被免职,之后便到八大处建宅隐居。常以“箧有三山记;胸藏五岳图”和“爱读秦碑兼汉篆;好写奇字到名山”自慰。昔日里,归来庵里曾张挂过许多文词典雅、书艺超绝的名人联语,鉴赏者无不为之陶醉。
归来庵南是一长方水池,一座小巧玲珑的汉白玉拱桥将其一分为二。桥东是辽招仙塔残基和一架明代古藤,桥西连一座四角攒尖顶敞亭,亭上悬匾“水心亭”。
若值夏日,亭西峭壁悬瀑飞泻,亭外清池睡莲依依,池中锦鳞穿梭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方池原来是放生池,是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咸丰年间又将池水扩大,放进了许多锦鲤。清代光绪年间,慈禧曾幸临灵光寺。
据说,一个夏末秋初的傍晚,慈禧来到水心亭下观鱼,鱼儿们似通灵性,都聚拢在慈禧面前欢蹦乱跳,慈禧一时兴起,呼唤随行的太监潜入水中捉起一条最大的金鱼,摘下纯金耳环戴在鱼鳃上面,封这条鱼为“领头”。
僧人见此喜出望外,把这条鱼看做是圣物,日后便精心饲养起来。此事口口相传,“水心亭观鱼”遂成为灵光胜境中的一大趣事。
金鱼池东岸有一座古塔残基,这就是始建于1071年的画像千佛塔遗迹。原塔13层,通体洁白,十分壮观,但最终却在一场劫难中被炮火摧毁。
第二年,承恩寺的住持圣安和尚率僧重修灵光寺。一天,忽然在塔基的瓦砾中发现了一个石函,打开函盖又见到一个沉香木匣,匣盖上有铭文:
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善慧书。
圣安当众开启木匣,果然发现佛牙一颗。于是将佛牙舍利供奉于灵光寺禅堂。古塔虽坏,残基犹存,足堪凭吊。
南行数步,穿过月亮门便是大悲院。院中是大悲阁,阁中旧时供奉铜铸千手观音一尊,后来被木雕千手观音所取代。阁前有碑两通,还有古楸树两棵。
大悲寺原名为“隐寂寺”,创建于宋辽时代,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大悲寺的首层建筑是山门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顶。檐下饰有丹青彩画,殿脊正中装饰“百鸟朝凤”砖雕图案。
正檐下嵌有一方汉白玉寺额,上面镌着“敕建大悲寺”5个大字,字体健劲,是清代康熙皇帝御笔。寺额下是汉白玉券门,自下而上对称浮雕白象、雄狮、腾龙和翔羊。
门楣正中雕饰着3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鸟喙,是佛经中大鹏金翅鸟的应化形象。券门两旁是石雕花窗,饰有蘷龙和忍冬草花纹,优美而庄重,两侧正脊门楼造型也很精致。
山门殿内居中是“大肚弥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开,洋溢着一团喜气。四大天王分列左右,个个身披甲胄,手握法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
过山门北上,可见阶旁两池翠竹,黄皮绿叶,婆娑有声,十分可人。传为明代所植,原产于江南。
二重殿宇是大雄宝殿,殿脊正中饰“二龙戏珠”砖雕图案,两龙鳞爪分明,呈飘然欲飞之势,实为超绝之作。脊端的鸱吻和檐头的脊兽也不失脱俗之处,殿内居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胁侍为阿难和迦叶两大弟子,“十八罗汉”分列于两厢。
大雄宝殿中的十八罗汉均端坐于云石之上,悉心谛听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个个活灵活现,堪称旷世之作。
这里的十八罗汉雕像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其作者是我国元代最为著名的雕塑家刘元。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述:刘元,字康元,拜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学塑印度佛像,造诣称绝。
当时京都名刹中所塑的佛像均出自他手,神韵逼真,天下称颂。他亲手所塑三皇雕像精湛绝伦,深得皇帝赞赏,两度御赐宫女为妻,并擢升官职为昭文馆大学士。由此可见刘元当时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
更为奇异的是,这十八尊罗汉像的胎体是用檀香木粉掺和细砂精制而成,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檀香。
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殿,此殿建于明嘉靖年间,面阔五间,檐下悬“悲源海”匾额。
抱柱联为:
不动道场东方成A墟琉璃世界西向现弥陀殿中供奉一尊观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悯人,如同慈母。
最后一层殿宇是药师佛殿,结构布局和油漆彩画为清代官式的做法。
殿貌富丽而庄严,殿内供奉着药师佛、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12尊药叉神分列两边。这15尊神像内胎皆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贴饰,庄严华贵。
大悲殿前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夏日枝繁叶茂,浓荫可蔽庭院,深秋时节黄叶纷落,碎金满地,这两棵雄性的白果树已有700余年的高龄了。
大悲寺后有一条浅沟,沟里丛生着一片野海棠,夏日花开时绯红满谷,甚是可爱。这里曾发生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据说在清代康熙年间,谷中有一眼山泉常流不懈,引得两匹金骡驹夜夜来此畅饮。一个贪人得知此事,便一连3年来此拴取。
一天夜里,金骡驹果然又来了,贪人急忙抛出绳索套住了一匹,不料那驹子力大无比,竟将那贼人拖下悬崖活活摔死了。
于是,两块形似金骡驹的山石就静静地卧在谷中,相传是大悲寺中的高僧施展法术后的遗物。
三山庵创建于1511年,山门面朝东北,是一座布局精巧,构筑工美的四合院落。山门殿为3开间,左右各开角门一扇,正殿5楹并配有耳房两间,两配殿门户相对分列于正殿两厢。
山门殿悬额“三山菴”,垂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正殿悬额“是大世界”,联题:“慈目静心法相;和风甘雨祥云”。
东配殿外有一敞轩与其后门相连,两方横匾分悬于内外两额。内额题“建阳半幅精舍”;外额题:“翠微入画”,为乾隆第六子永瑢题书。轩柱有联写道:“
远水近山澄雾色,清风明月净禅心。这里,地势豁朗,视野开阔,临轩远眺,玉泉山塔,昆明湖水,紫禁城楼皆可尽收眼底。“春山杏林”、“虎峰觅翠”、“深秋红叶”和“层峦晴雪”等四季景致不时扑面而来。
人在三山庵,胸襟顿觉开阔,感慨何止万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皆为三山庵诗情画境所倾倒而留下不可胜数的诗文画卷。
有明代的《观流图》、《观泉图》和《观月图》,还有清代的《灵光指径》、《香界重游》和《乾隆松石流泉闲坐图》等。
文墨者如此,佛门中的高僧大德对三山庵更是情有独钟。最著名的当数深得乾隆皇帝尊崇,得赐紫袈娑,得封“阐教禅师”尊号的贤首宗高僧达天通理禅师。他曾隐居在此注疏《法华经》和《楞严指掌疏》。
后来,大钟寺的住持海峰源亮法师曾在三山庵居住疗养,并同著名的禅师崇理杲鉴一起***倡重修八大处证果禅林。
三山庵所占虽小却内藏珠玑,确是当时独领“三山”,名动宇内的“是大世界”。
长安寺又名“善应寺”和“善应长安禅林”,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后经清代顺治、康熙的两度重修,堂阁寮舍日臻完善,佛像器属一应具备,成为明清时期西山诸寺中的一座名刹。
寺朝东向,两进四合。有正殿3楹,由东向西依次为伽蓝殿、三世佛殿和观音殿。配殿30间,分列于正殿两厢。两院由三世佛殿左右两月亮门贯通,布局严谨和谐,建筑精良宏丽,既有明代建筑特色的遗风,又为清代建筑官式做法的典范。
长安寺院中空地旧时曾是果园菜圃,后有补种了紫荆、紫薇、玉兰等珍稀花木所取代。花季时节,入寺做闲庭信步,百花争荣景象常使人流连不已。
三世佛殿前有两棵奇松,虬根霜杆,枝繁叶茂,传说是元代的铅松,据说有“松树大仙”的美称。
据明代万历间的大学士余有丁描述:
寺中四松最奇。门列天兵十、状极诡异。庑下有五百罗汉。
此为长安寺初创时的风貌。又据明代崇祯间的史籍《帝京景物略》记载:“善应寺,殿佛不结趺,高几危坐,仪如中土,两庑塑罗汉五百,穿崖踏海,游戏极态。”
容貌似中原汉人,体态呈恣意游戏状的罗汉像在其他寺庙中确属罕见。
明末清初时,在后拉龙泉庵的位置上并存着两座寺院。一为慧云禅林;一为龙王堂。前者建于明代洪熙年间,后者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清代道光年间两寺合二为一。
龙泉庵坐西朝东,寺门为硬山正脊门楼,青石匾额上刻着“龙泉庵”3字。进入寺门便是一雕栏方池,池壁以青石围砌,分外坚固洁净。池中碧水盈盈,清澈可鉴。
它源自龙王殿下的拱形石洞,又经方池西壁石龙头口泻出,细流如注,经年不息。这水便是远近闻名的“龙泉”。
这“龙泉”之水甘醇清冽,无半点污尘。昔日有位自号“锄月老人”的隐士曾作过一首七言古风《甜水歌》赞美这龙泉庵里的“龙泉”水,《甜水歌》一下子传唱遐迩,“龙泉水”一时间名动京城。
院西有殿堂3楹,前有卷棚抱厦一间。殿厦构造都很精良别致。
厦下有抱柱联写道:“镇蛟鼍依泽国,德施江海赖安澜。”
殿门外有联语是:“圣德施恩涤雨露;神威乘泽仰云霓。”
殿内供着泥塑彩绘龙王雕像,面呈威严,貌若帝王。旁边分列雷公、电母、风伯和雨师等群像,也都十分生动传神,这殿便是“龙王堂”。
龙泉庵北部是另一组殿堂,由东向西依次为文昌阁、大雄殿、卧游阁和祖师堂。
文昌阁正门朝东,前悬横匾“俯瞰大千”,后悬横匾“得月先”。殿内供奉“伽蓝神”关公坐像,长髯飘飘,威风凛凛。
大雄殿面阔三楹,檐下匾额题写着“灵通宇宙”,抱柱联语为:“佛德巍巍丽中天之杲日;慈风荡荡振大地之春雷。”
黑底红字,庄严醒目。大殿之中莲花宝座之上供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是阿难和迦叶尊者。
大雄殿与文昌阁之间,南首西边是“妙香室”,东边是“听泉小榭”。小榭为敞厅式,精巧别致。檐下横匾书“听涛山房”,柱间有“当户老松生夕籁;满山红叶入新诗”木制楹联。“小榭”南门外还有一副联语:“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语出佛典《陀罗尼经》,极尽龙泉庵溪声山色之妙。
大雄殿北边为“闻妙香院”,院内多植珍珠梅等花木,尤其是两架古藤萝,春夏之交,绿叶垂条,紫英缤纷,生机无限。若能约三五知己于藤荫之下聊作小酌,确有恍入仙境之感。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汪文柏曾赋七律诗一首以记龙泉庵之胜:
松底涤池汇伏泉,苍髯偃盖镜中悬。
一泓湛碧浮金鬛,几树微黄蜕暮蝉。
云锁磐声僧闭户,日移刹影客笼鞭,
茗芽细泼真甘洌,归带余香在舌边。
清代乾隆帝也曾幸临龙泉庵并做《御制龙王堂》诗:
古庙山坳里,披榛磴道赊。
树生刹竿石,鸟啄净橱沙。
水府石林秘,香台花雨斜。
所希惠时若,霈泽始京华。
龙泉庵西倚平坡山,南临翠微谷,院落之中松高柏巨,气爽风凉。又有龙泉之水叮咚流泻,四时不歇,其幽雅清静可堪八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