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史记》,有游侠列传,班固因袭之,而《汉书》之游侠徒有其表,与《史记》相比,多了儒者之礼仪、贵族之骄、官宦之浊,而失“游侠”之本义: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任侠仗义、一诺千金。《汉书》所载之游侠,有宦学者,有为官者,无非个性比较奇异,遇事辄循法守礼,既不“游”,也不“侠”。
陈寿撰《三国志》,没有为游侠专门立传,盖经两汉长期的社会稳定,游侠的概念已由班固时的名不副实,变为名实俱亡了。然而“侠”的称呼仍存,并且较之《汉书》的游侠,《三国志》中被指为侠的,确有一分桀骜之气,亦不乏敢于蔑视法纪常理者。观《三国志》一书,许多英雄人物的少年时代都好侠、任侠;而能招侠之人,往往成大事,如董卓、曹操、袁绍、刘备等。侠作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恰是汉末乱世所需之才。比之春秋战国,《三国志》中没有以侠为职业的人;然而较之两汉,这个时代的侠风是有所复起的。
以《三国志》所载之人观之,汉末三国时代的侠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豪侠:聚众作恶、为害一方的坞堡渠帅
“侠”在汉末并不是一个好字眼,《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的裴注中记载了袁绍讨曹操时发的檄文,上举赵高吕后,下至曹操父祖,全都恶言一遍,言及曹操本人,则曰:“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可见“侠”字有对人鄙视之意。
因此聚众作恶,为害一方的坞堡渠帅被称为“侠”,意指贬义。
《三国志》所载之豪侠,有“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
及“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的记载,比如高密孙氏藏贼,“(王)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而最终孙氏被长官王修压服后,出现“豪强慑服”的光景,可见这些豪侠,本人为一地之大地主,或兼为官宦亲属,与“豪强”属同一类。关于汉末魏晋豪强的论述有很多,于此盖不赘述。
“豪侠”与“豪强”的通用显示,“侠”的字义在汉末三国偏于对社会的破坏性,且常常是聚众的为非作歹。
二、 轻侠:轻薄不驯、重利轻生的勇者死士
《三国志》言“扬士多轻侠狡桀” ,观全书凡有“轻侠”者,竟全出于扬州。如吴郡余杭之凌操 、会稽之斯从 、鲁肃的部众 、诸葛诞之扬州轻侠者数千人 、及郑宝、张多、许乾等 。轻侠的特点在于“轻”,有轻薄、轻率、轻生之意。
轻薄者,如斯从及郑宝、张多、许乾等,其人性质与“豪侠”同,而用武中透着一股轻浮桀纣之气。郑宝“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又有“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
;斯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其众被斩,则“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比起藏贼而最终妥协的豪侠,轻侠的作风更为不可一世。
轻率者,如凌操、鲁肃的部众。凌操作战“常冠军履锋”,是个勇猛而冒进的人,终于“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近,中流矢死。”身为校尉
不好好领兵,自己一人跑在前面,凌操之死,即死于一个“轻”字。至于鲁肃的部众:当时鲁肃从临淮“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这么些轻侠居然愿意跟着鲁肃路过“一方所惮”的郑宝的势力范围,投靠当时处于起家阶段的周瑜,鲁肃本人虽然识英雄,而他的部众则属于盲目跟风了。
轻生者如诸葛诞之扬州轻侠者数千人。诸葛诞厚养扬州轻侠,是将之作为死士用的,此是为轻侠之重利轻生。
轻侠有一种肆意妄为的作风,不谈其豪强的社会危害的话,其不顾左右、不知死生的行为方式是汉末三国侠士中最为率性的。
三、 游侠:放浪不羁、不守常规的富家子弟
春秋战国时游侠多有出身下贫者,而《三国志》中的“游侠”只表示个人爱好,并且是富家子弟的爱好。全《三国志》出现“游侠”字样仅二例,一为袁绍,一为甘宁。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裴注载:绍……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于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
同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载: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驽,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这时的“游侠”,就是到处游走作乐,或无事生非的纨绔子弟罢了。游侠是他们少年时代的意气用事,透着一股疏狂,而当年龄稍长,认为该务正业之时,便或为大将军,或读书求仕了。
四、 好侠之人:招才纳士、胸怀天地的乱世英雄
“侠”都是不安太平之人,而其中不乏目无纲纪的勇猛率性者,对于汉末乱世中有志于成为一世之杰的英雄们,侠的支持往往是最初举事时的中坚力量。观《三国志》,诸路豪杰中多有善于招纳侠士之人。以董卓、袁绍、曹操、刘备为代表。
董卓的发迹是自他领三千羌胡兵入洛阳而始,其后迅速窜红,没有手下故将的力量士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董卓确实在发迹前结交了不少侠士,其人“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董卓所结交的侠,多为羌族首领或为凉州猾强如李傕郭汜等,他们***同的特点是“寡于学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董卓因为他所结交的人而不容于关东名流,他本人在洛阳时虽然极力交结名士,如《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擢拔党人名士时有言:“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关东名士的支持。可见好侠也要有所选择(虽然董卓的交友是受制于他的所处)。
袁绍一门四世三公,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袁绍少时“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这时他是按个人喜好结交侠士,因此曹操虽然出身不好,但“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故也在他的交友圈之内。举事以后,则“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窎起,莫不假其名。”这时他的“好侠”,则是为其英雄事业服务的了。
与袁绍的好豪侠不同的是,曹操好侠而“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曹操门下没有袁绍那么多名流,他所依仗的,多是和他一样出身下级地主之人。如曹氏、夏侯氏兄弟,许褚典韦李典于禁等,文官如程昱郭嘉等也不是名声很响之人(曹操起家时麾下有名声的只有荀彧荀攸)。然而日后就是这些无名小子打败了袁绍的全明星阵容,就其缘由,恐怕可归于袁曹二人对“侠”的不同理解。袁绍好名(“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流于侠之表面,故有贪财之侠许攸、宗族强横之侠审配;曹操务实,是有许褚、典韦等质朴之人。正如曹操所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
对“侠”的不同爱好,成就了袁曹二人不同的历史。以汉末观之,曹操所好之侠由于出身不掌权的下级地主,更具有造反精神,这正是时代所要求的。
刘备是个混合体。他有高贵的祖宗贫寒的家门(中山靖王之后+贩履织席为业),其人“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刘备好交结豪侠,但他并不好名,比如日后在新野就长期不曾听说“卧龙凤雏”,就其原因,还是在他的出身上。高贵祖宗让生逢乱世的他易生不为人臣之志,贫寒家门让他不能像袁曹那样轻财纳士。他要起家,所以要结交豪侠,因为他们有钱并且肯出钱。《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在“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后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是为证。刘备因为实力太小,在用人方面显得饥不择食,他的班子里,有亡命的关羽,也有巨富糜竺,有名士诸葛亮,也有无名猛士张飞。刘备集团内部人员庞杂,唯一的***同点,大概多是些不得志之人,如关张等,皆颇有草莽英雄之气。
董卓、袁绍、曹操、刘备,此四人的起家都是依仗侠士之力,而各有不同。董卓的家底多西凉寡学,袁绍则多名门子弟,曹操善于团结无权地主,刘备是收罗亡命失意之人。而无论结局如何,此四人皆堪称一世之雄。
五、 任侠风气
《三国志》中有侠士不少,如前所述之各种,好侠之人本身也可归为侠士。此外尚有一些有侠气的人,如河内太守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袁术“以侠气闻”、张邈“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李通“以侠闻于江、汝之间”、典韦“有志节任侠”、徐庶“少好任侠击剑”等。此时之侠虽不可与春秋战国之侠同日而语,亦确有仗义任侠之人,如典韦“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
如徐庶“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被发而走。”比之《汉书》所载,汉末三国时代,侠风的确是有所复起,豪侠、轻侠、游侠纷纷登场,呈现出与乱世相合的景象。而善于招纳侠士的人,则往往乘雷而起,成就一番伟业。
司马迁引韩非子言:“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即便经过两汉的长期稳定,至汉末乱世,侠也无疑是社会秩序的威胁和抵触者。侠风的复起正是由于世道混乱,同时加剧了乱世纷争。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汉末三国是侠士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