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三伏诗词:白居易《池畔逐凉》诗词赏析

三伏诗词:白居易《池畔逐凉》诗词赏析

枯木

《池畔逐凉》

唐白居易

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凉似秋。

黄犬引迎骑马客,青衣扶下钓鱼舟。

衰容自觉宜闲坐,蹇步谁能更远游。

料得此身终老处,只应林下与滩头。

谚语有云: “冬有三九,夏有三伏” ,都是一年之中最冷最热的季节。“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关于三伏天的最早记录见于 《史记?秦本纪》: “(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 ,意思是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进入“初伏”,天气酷热,人们在城邑四门杀狗祭祀,祛除禳解热毒暑气。可见,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三伏天的说法。

“三伏” 源自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的“五行生克”原理,这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乃造化万物,配合阴阳,为万物之精华者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所谓的 “伏” 就是潜伏的意思,因为太热,人们不得不躲起来避暑,所以叫“伏”。伏属土,天气酷热到极点就会产生“火生土”,因此要“伏”。为何选庚日?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酷热为火,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因此,三伏天就从庚日计算。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初伏)日期大致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诸如今年2019年,三伏天就是40天。

三伏天天气炎热,古人没有如今的空调设施,只好采取避暑和消暑的方法来躲避炎热,祛除暑气,比如秦德公“杀狗御蛊”,还有比较早的记载,就是用瓷枕凉席等降低温度,《诗经?泽陂》第三章: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 ,其中“伏枕”有的说是瓷枕,有的说是木枕,总之是用来消暑纳凉的器具。

古代关于三伏天的诗词也不少,我选了白居易的《池畔逐凉》略作赏析,看看古人在三伏天是如何避暑的。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履道里的作品,由于天气炎热,白居易便在池塘旁边纳凉。

“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凉似秋。 ” ,首联描写池塘边的凉爽气候:清风徐徐,泉水咕咕,茂林修竹,幽静深邃,在这三伏炎热夏天,池塘边空气凉爽,就好像是秋天的天气,让人清爽。

“黄犬引迎骑马客,青衣扶下钓鱼舟。 ” ,颔联描写纳凉情形:看来诗人经常到此地,黄狗都认识,诗人骑马而来,黄狗都跑过去亲昵远迎引路,青衣在古代指地位低下的仆人,诗人在仆人的搀扶下上了钓鱼船,在池中垂钓休闲。

“衰容自觉宜闲坐,蹇步谁能更远游。 ” ,“蹇步”指步履艰难。颈联写诗人自身情形,当时诗人已经年逾古稀,因而容貌苍老,精神衰弱,行走困难,就连下马都要仆人搀扶,于是诗人感慨,年华不在,自己感觉到更适宜消闲静坐,再也不能到外地远游了。

“料得此身终老处,只应林下与滩头。 ” ,尾联同样抒发感慨,面对生老病死这种人生常态,诗人看得比较豁达,他一生钟爱山水,于是认为人生最好的归宿就是林间遨游,溪头垂钓,逍遥自在,回归自然。

《池畔逐凉》描写诗人在三伏天乘凉的情形,给人描绘出了一幅伏天乘凉的优美图画,茂林修竹,冷泉流水,溪边垂钓,乐得逍遥。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舒适的气候充满了眷恋之情,也反映了诗人晚年钟情山水的闲适生活。

2019/7/12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