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汉语词典》解释是:地方上的非法武装匪徒。古文上,匪字用得多,土匪一词很少见,到明、清时期的半白话文上,用土匪一词的渐渐多起来,并且多指南方。例如〈官场现形记〉就有平土匪乱的章节,说的是浙江南部的事。北方的匪多称:强匪,强寇,盗匪等等。何独南方的称土匪?原因大概事这样的——
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管职,以统 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域的基础上,飞设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其首领为都昔、刺 史,皆世袭(《新唐书卷四十三》),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达其以夷治夷的目的。
而在西南一带(尤以湘西为重),是土家族集居的地方,朝廷在这里设立了与酋长制度相似的“土司制度”。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五代(初为竭糜制度),发展于宋,完备于元、明(由 褐糜制度发展成为土司制度,元代对西南各部族的大姓,因其请而以土司之职),终止于清,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 元、明、清各代,时达八百余年。
土司与朝廷的关系就是每年进贡,回赐。只要不与朝廷唱反调,在地方上有充分自制的权利,其实就是土皇帝,操有杀伐之权。残酷的刑法,是土司对土民实行野蛮残酷统治的重要手段。其刑法有断首、宫刑、断指、割耳?挖眼、杖责等。土人有罪,小则知州长官治之,大则 土司自理。土司的残酷统治,给土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土民生活的困苦,连封建王朝也不得不承认。
武陵山脉绵延百里,土司不止一个,土司之间经常有一些征伐;土司制度是世袭的,土司的直系子孙们自然避免不了各拉人马,明争暗斗;由于土司的强权,土民造反历史也多有记载,湘西有的是山,山头林立,地势险要,这个成就匪的乐地。随便找一个就是山大王了。朝廷设立土司制度,以达到以夷治夷目的,这个举措是成功的。但朝廷安定了不等于整个西南一带安定了,洞洞有寇、山山有匪,外人不敢入也。不敢入,是因为有匪,有什么匪?当然是土家匪,土司匪,土匪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另外,在其他各地对于土匪的称呼也不一样,在山东称为响马,自东汉以后,山东的土匪在马脖子上挂满铃铛,马跑起来,铃铛很响,故称土匪为响马,山东历史上多次农民大起义,也有人把响马为英雄好汉的代名词。历史上四川人造反精神强,有“天下响马数四川”之说,四川响马一出动,几千,上万匹战马在丛山峻岭中驰骋,狼烟滚滚,大铃铛响声震天,几十里路外都能听到、看到。惊天动地。另官府丧魂破胆。其实,许多响马队伍不是土匪,而是农民起义军。
在东北地区称为“胡子”、“胡匪”。关于这些叫法的来历,传说不一,有人说“胡子”之称起于明代,当时汉人称北方夷族为“胡儿”。夷族常越界南侵掳掠,后来便沿袭称强盗为“胡子”;也有人说盗匪抢劫时戴面具挂红胡须以遮耳目;还有人说,俄国老毛子经常越过边界烧杀抢掠,俄国人常留大胡子,久而久之,中国的土匪也就跟着沾了胡子的光。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东北土匪活动猖獗却以明末袁崇焕设计诱捕诛杀毛文龙后的溃散军队为肇端,此后,军队的溃兵散卒、地方上的地痞恶棍结伙成盗,占山聚众,遂成各据山头草莽的匪帮。土匪凶狠残暴,任意抢劫杀戮,百姓深受兵匪、官匪、土豪、恶霸几重压迫,无异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