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在古代是对老师的通称,也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尊师重道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在古代,师生之间情同父子,老师是真教,学生是真干,老师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学生则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子孙、家事,学生会帮忙照顾,学生家有什么困难,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帮忙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甚至有些行业,一旦拜了师父,就得全面由师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预,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子女见面。到了汉唐时代,为了体现出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的重视,逐渐形成了正式的拜师礼仪,叫做拜师礼,弟子拜师时要给师父行三拜九叩大礼,并且要跪献红包和拜师贴,以及其他具体礼仪,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读《论语》,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真的是亦师亦父,很让人感动。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贫寒的很多,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学们接济,死后的葬礼,还是同学们凑钱帮忙置办的。孔子去世后,子贡和同学为孔子守丧三年,然后子贡在孔子坟前盖了小屋,又独自守墓三年,一***六年,这是多深的师生感情呀!到了现在,师父这个词基本上就只用于对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了。
师傅,在古代是徒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感情在内;也是对一些有专业手艺的工匠的尊称;到了现在,我们对普通的男性劳动者,也习惯的尊称为师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师,就叫做太师、太傅、少师、少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对某些有专门技艺的也称师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机师父、木匠师傅、修鞋师傅、修电动车师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