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我在公车上见过一种版本是“摧”
在书上看到的是“衰”
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
如果都不是 那是那个字?
解析:
看看下面的文章:
《回乡偶书》疑点之我见
――――与网上朋友***探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改鬓毛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面这首诗,读者一看便知道是唐朝诗人贺之章《回乡偶书二首》之一的诗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绝诗。凡少年离家流异他乡,经历人间沧桑后再返故土的游子,无不对这首诗充满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然而,我案头上放着几种收有这首诗的有关书籍,对此诗第二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徐洪火著的《诗词律曲常识》,其文字为“乡音未改鬓毛摧”(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P18页)。第二种是奠中选编、秀龙、陆浑注析的《唐宋绝句选注析》,其文字为“乡音未改鬓毛衰”(198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P26页)。第三种是陈志明供稿的《唐诗鉴赏词典》,其文字为“乡音无改鬓毛衰” (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P52页)。这一句话,不同的文字就有两处,即第三字“未”与“无”、第七字“摧”与“衰”。上述诸书的作者在引用此诗时,一定都有此诗的出处。但是谁是正确的呢?这个疑问在我心头一直不得其解。早在10多年前,我就曾此问题写过一篇文章,但因本人不是权威人士,手中也无古书籍可查,只能凭我仅有的一点诗词曲律的常识提出肤浅之见,遗憾的是终究没人对此有过答复或澄清。为此,本人再次借论坛这个宝地,从诗词曲律的平仄和文字的含意这两个方面,就两处不同的文字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向网上朋友们讨教。
一、第三字是“未”还是“无”字?
首先,贺之章《回乡偶书二首》之一,是一首仄式首句入韵的七言近体诗,第二句的平仄顺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即按照近体诗的原则,第三字应用仄声,但也可用平声代替。在诗韵中,“无”字属于上平声部的“虞”韵部,“未”字属于去声部的“未”韵部(见徐洪火著的《诗词律曲常识》附表,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P112、119页)。如果用“无”字,第二句的平仄就为“平平平仄仄平平”,而用”未“字,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可见,用“无”字虽无错,但“未”字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何况唐朝的诗人在用字上是很讲究的。因此,笔者认为是“未”字是“无”字。
其二,“无”字和“未”字从含意上讲都作没有讲,但用在诗里面可存在着程度上的区别。“乡音无改”是指乡音一点没改变,而“乡音未改”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乡音一点没改未变,二是指乡音未完全改变。贺之章是中年离家,经历五十余载人间沧桑后再告老还乡,重返故里。整整一生中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客居他乡,乡音不可没一点改变。但因毕竟是中年离家,乡音已刻入骨髓,并时常在梦中又不可能完全忘掉。因此,“乡音未改”是符合作者本人实际的。
二、第七字是“摧”还是“衰”字?
首先,我们看一下现代汉语的音韵和古代诗词曲律的区别。
现代新编韵辙中,“摧”与“衰”因同音,都可归入“灰堆”韵。但古时候人们的发音和现在是有区别的。在王力先生整理的《诗韵常用字表》中,“摧”与“衰”字虽都属于上平声,但“衰”字属于“支”韵部,而“摧”字才属于与“回、来”同韵部的“灰”韵部(见徐洪火著的《诗词律曲常识》附表,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P111、112页)。因此,笔者认为是“摧”字而不是“衰”字。
其次,“衰”字本来的注解为“等衰,等差、等弟”。《唐宋绝句选注析》对“衰”的注解为“花白”,这种注解虽然是根据整句话的意义而注,并非“衰”字本意。《唐诗鉴赏词典》将“鬓毛衰”三字注解为“疏落”之意,也与“衰”字本意不相符。贺之章在返乡时八十有六,,其鬓毛“疏落”是符合他实际情况的,而“摧”字在古文中解释为折断、毁坏,此意可引伸为脱落。因此,笔者认为诗的作者用的是“摧”字而不是“衰”字。
通过上面对两处不同点的分析,笔者认为,贺之章《回乡偶书二首》之一的第二句,正确的文字是“乡音未改鬓毛摧”,即徐洪火先生的引用是正确的。以上愚见不知各位网友及诗词爱好者是否同意,愿能起抛砖引玉的效果,还其原诗庐山真面目,使之流传中不再出现多种文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