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类都是”人“
国家机关呆了近一年时间,发现机关的工作人员——哪怕是工勤人员,有个习惯:都喜欢把机关以外的人称之“为老百姓”。当然,如果官位到了一定级别,,那又得换个词“人民”,但却很少听到他们讲称其为“公民”。
究竟“公民”、“人民”、“老百姓”这三个词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妨细细玩味一番。
先说“人民”,关于人民我们比较熟悉,也对很多带有“人民”的话语倒背如流,比如,“人民是历史群众的创造者”,“人民万岁”,“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有很好的友谊”……
先说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不是你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不是!我呢?也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尚不敢说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何况我等!那到底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你+我+他!再看看“人民万岁”,你能吗?不能,古代帝王倒想,可惜没有一人实现。但是人民却能万岁!还有,“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有很好的友谊”,是不是意味着你和布什是朋友,肯定不是!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个模糊的感觉:一个人是不能称为“人民”的。对了“人民”是个集体名词!而且其往往作为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出现。所以当我们竭尽全力搜索关于“人民”权利的话语,比较接近的也只有“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但是到底怎样当家、怎样做主却缺乏详细的规定。
再看看“老百姓”。对这个词大家也不陌生,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老百姓”。之所以机关的很多工作人员喜欢讲“老百姓”,就是为了把自己跟“老百姓”区分开了,因为他们是“当官的”。
经常听人说“咱儿老百姓,今儿真高兴”,“我们老百姓……”,既然是“咱儿老百姓”、“我们老百姓”,可见老百姓是可以作为集体名词的;但是我们也听人讲“我平头百姓一个……”,可见“老百姓”也是可以作为个体名词的。但是我们经常听高级官员讲“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的友谊”却很少听到“中国老百姓与美国老百姓的友谊”一说,为什么,可能大家从这句话里也感觉到一点儿戏的味道。因为“老百姓”大多用于口语,很少用于书面用语。
而且我们也很少听到关于“老百姓”的权利的语句,“老百姓”的出现一般都于“当官的”相对应,要么听的对象是“当官的”,要么“当官的”做了什么事,“老百姓”表达感激或者愤慨之意。
再看看“公民”。美国人在中国境内犯事了,经常说“我是美国公民……”为什么?因为美国“公民”有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还经常听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劳动权……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公民”是一法律术语,谈到公民,往往就联系到权利、义务,而且上至权贵富豪,下至贩夫走卒,只有符合条件都是公民,都享有权利和义务。
现在也许可以知道为什么机关工作人员喜欢说“人民”、“老百姓”,而不说“公民”了:因为“公民”有权利和义务。中国的“老百姓”履行了几千年的义务,就是容易忽视自己的权利,反复跟他讲“公民”这个跟权利、义务联系在一起的词儿,不是提醒他保护自己的权利吗?而且,讲“老百姓……”,讲的是人家的事,有助于自己跟“老百姓”划清界限。
也许有人会有疑义:对那些文化不高的人开口“公民”,闭口“权利”,那不是造成双方的隔阂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解放前我党尚能向文化层次低得多的“老百姓”宣讲政策,为什么现在不能向其宣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自1999年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至今已7个年头,虽然在这7年里,中国的法治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笔者以为,建设法治中国,不需要经历“运动”,经历“转折”,只需要持之以恒的树立规则意识,时刻把公民的权利放在首位,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