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写文言文应该看什么书

写文言文应该看什么书

1. 学习文言文该读些什么书

真正能够解决文言阅读的障碍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多读。

读得多,积累就深厚,文言阅读的语言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我个人的经验是,只要认真读完《史记》和《聊斋志异》,文言阅读的基本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超过了你们的想象。由于其影响巨大,后人写历史,写文章,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史记》,这个模仿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形式。

所以读《史记》很重要。读《史记》,你们可以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至于书、表,就算了。

读好了《史记》,再去读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传文,基本上都不在话下了。此外顺便说,读好了《史记》,你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了解人性。

你会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考场上长期失意的人。

这就是说,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但他很背时,总是考不上。然而参加考试的次数一多,就特别熟悉普通的表达程式。

蒲松龄不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个小知识分子。苏东坡文章很自在,是因为他是个大知识分子。

苏轼才高,当时文名也高,所以胆子大,于是写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样写就敢怎样写。小知识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敢放胆去写,容易循规蹈矩遵守表达规范,因此《聊斋志异》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文言文。

而小知识分子,沉沦社会底层,他内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风雅,于是喜欢卖弄,所以你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能观察到许多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诸多文言文语言现象。通假现象容易带来文字古雅的错觉,在某些层面不高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

比如“悦”字,这个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龄们写文章的时候,偏偏要把“悦”写成“说”。他们是这样想的:《论语》上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把“悦”写作“说”,那不是直追古人、隐然与圣贤相似了吗?《聊斋志异》追仰《史记》,很多篇章末尾模拟“太史公曰”作“异史氏曰”,也是一个证据。

当然,追慕古人,并非《聊斋志异》有价值的地方。《聊斋志异》是作为小说文本才那么有价值。

蒲松龄的杰出是后人发现的,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竟然是杰出的。不过,《聊斋志异》谨守规范、追慕古雅的语言,恰好使它成为我们现在解决文言文语言问题的一个绝佳范本。

司马迁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学才华和历史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得来规范了后代的历史,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所以读一部《史记》,就相当于读了后代若干部史书,容易使我们的文言水平大大提升。蒲松龄显然是他那个时代颇受冷落的人,他的学问也不能称雄于那个时代,但他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拘谨、自卑和保守,为我们创作了非常规范的文言文文本。

多读文言文很有必要,这比枯坐在那里阅读10本文言字典、文言语法著作,更为重要。高中三年,读完这两本书的时间,完全足够。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方法。其实《史记》读起来十分有趣,你看里面所描写的现实人生,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善于虚构的许多小说家的想象。

我是坐在厕所中,断断续续读完《史记》的。真的,很轻松,很有趣,很精彩。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了解文言语法不重要。那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带给我们的好处有限,而且,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有败坏我们的文言阅读兴趣的风险。

至于读文言字典,那也很重要。事实上,你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我只是说,具体文本的阅读更为重要,读多了,词汇积累就自动完成,文言语法就无师自通。蒲松龄学过文言语法吗?没有。

他那时根本就没有所谓古代汉语语法这门课程。但是,他的《聊斋志异》,比现在的古汉语专家刻意写出的古文,通泰得多,自然得多。

至于现今高考考场上那些所谓的古诗文作文,根本不通,幼稚得可笑还在那里卖弄,但居然还可以骗得高分。

2. 看古文入门应看哪些书

楼主可以这样,一开始看王力的《古代汉语》,将重点的文章记诵,尤其是古代汉语第三册,第四册中的骈体文,(王勃滕王阁序,庾信哀江南赋序),在文学上价值很高。并将每单元后的字的释义注解熟记。可以说古代汉语读上10遍就绝对是入门了。

在这之后如果楼主有兴趣继续研究的话可以这样:

1,古代散文首推韩愈,一本《古文观止》可以通盖之。

2,骈体文首推六朝,对仗精工,辞藻华丽,推荐楼主买套《昭明文选》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嘛。至于唐代以后的骈体文章大多是乡间俚语滥竽充数,不值一看。(初唐四杰除外)

3,楼主还可以从网络上寻找一些名家,比如说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王勃,江淹等等,都是佳作N多。

4,建议楼主买一些工具书,比如说

《龙文鞭影》寓言典故合集

《作文类典》将辞藻分门别类整理,以供作文时采摘之用

《文章例话》周振甫写的 讲古代散文写作手法

5,至于词典的问题 我向群主推荐网络字典《汉典》 收录了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古今并存,/

祝楼主好运~~这几本书很难买的..加油

我也是古文爱好者 留下QQ631120875

3. 想学学写古文,该读点什么书

骈体古文 如果达到能够写的程度 你要多读汉赋 六朝时期的诗歌 唐代以后的四六文章(高手是令狐及李商隐) 很多大臣的奏本也是用骈体写成的

如果达到非常流利 文不加点的程度 不论什么古文 最起码要学点说文解字等小学知识 世说新语 或者学点典故大全之类的典故知识 古文观止是必备 八大家的文章是必须 清朝桐城派的文章也要读读

我个人对骈体古文非常抵触 骈体古文 写到最华美的程度 也是华而不实 金玉其外 言不由衷 上林赋 子虚赋 我翻一遍 就没有再看一遍的心思 纯粹的卖弄 无中生有 是本事 无中生罗嗦 是虐待这种本事

我学历初中毕业 胡言一通 包涵

4. 学习文言文该读些什么书

真正能够解决文言阅读的障碍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多读。读得多,积累就深厚,文言阅读的语言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我个人的经验是,只要认真读完《史记》和《聊斋志异》,文言阅读的基本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超过了你们的想象。由于其影响巨大,后人写历史,写文章,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史记》,这个模仿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形式。所以读《史记》很重要。读《史记》,你们可以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至于书、表,就算了。读好了《史记》,再去读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传文,基本上都不在话下了。此外顺便说,读好了《史记》,你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了解人性。你会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考场上长期失意的人。这就是说,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但他很背时,总是考不上。然而参加考试的次数一多,就特别熟悉普通的表达程式。蒲松龄不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个小知识分子。苏东坡文章很自在,是因为他是个大知识分子。苏轼才高,当时文名也高,所以胆子大,于是写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样写就敢怎样写。小知识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敢放胆去写,容易循规蹈矩遵守表达规范,因此《聊斋志异》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文言文。而小知识分子,沉沦社会底层,他内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风雅,于是喜欢卖弄,所以你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能观察到许多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诸多文言文语言现象。通假现象容易带来文字古雅的错觉,在某些层面不高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比如“悦”字,这个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龄们写文章的时候,偏偏要把“悦”写成“说”。他们是这样想的:《论语》上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把“悦”写作“说”,那不是直追古人、隐然与圣贤相似了吗?

《聊斋志异》追仰《史记》,很多篇章末尾模拟“太史公曰”作“异史氏曰”,也是一个证据。当然,追慕古人,并非《聊斋志异》有价值的地方。《聊斋志异》是作为小说文本才那么有价值。蒲松龄的杰出是后人发现的,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竟然是杰出的。不过,《聊斋志异》谨守规范、追慕古雅的语言,恰好使它成为我们现在解决文言文语言问题的一个绝佳范本。

司马迁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学才华和历史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得来规范了后代的历史,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所以读一部《史记》,就相当于读了后代若干部史书,容易使我们的文言水平大大提升。蒲松龄显然是他那个时代颇受冷落的人,他的学问也不能称雄于那个时代,但他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拘谨、自卑和保守,为我们创作了非常规范的文言文文本。

多读文言文很有必要,这比枯坐在那里阅读10本文言字典、文言语法著作,更为重要。高中三年,读完这两本书的时间,完全足够。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方法。其实《史记》读起来十分有趣,你看里面所描写的现实人生,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善于虚构的许多小说家的想象。我是坐在厕所中,断断续续读完《史记》的。真的,很轻松,很有趣,很精彩。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了解文言语法不重要。那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带给我们的好处有限,而且,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有败坏我们的文言阅读兴趣的风险。至于读文言字典,那也很重要。事实上,你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我只是说,具体文本的阅读更为重要,读多了,词汇积累就自动完成,文言语法就无师自通。蒲松龄学过文言语法吗?没有。他那时根本就没有所谓古代汉语语法这门课程。但是,他的《聊斋志异》,比现在的古汉语专家刻意写出的古文,通泰得多,自然得多。至于现今高考考场上那些所谓的古诗文作文,根本不通,幼稚得可笑还在那里卖弄,但居然还可以骗得高分。

5. 想学文言文,看什么书好

你好:

习古文不要囿于局限,读书亦不可攫取。一事未卒,不取二者,外国文学不妨先行搁置,国粹毕竟为邦国之本。

1、清季之世,西学东渐,五四运动之前的文言文皆可称之为古文。登高自卑,涉远自迩,既然致力于此,即不应囿于局限。建议先从《小学韵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入手,否则古文诘屈聱牙之处,难以理解。其次学习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最后研究《古文观止》,循序渐进,由易至难。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合百家之长,纵一人之学。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